羅馬字母時代最重要的是公元1到2世紀與古羅馬建筑同時產(chǎn)生的在凱旋門、勝利柱和出土石碑上的嚴正典雅、勻稱美觀和完全成熟了的羅馬大寫體。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稱贊它是理想的古典形式,并把它作為學習古典大寫字母的范體。它的特征是字腳的形狀與紀念柱的柱頭相似,與柱身十分和諧,字母的寬窄比例適當美觀,構成了羅馬大寫體完美的整體。 在早期的拉丁字母體系中并沒有小寫字母,公元4世紀--7世紀的安塞爾字體和脅塞爾字體是小寫字母形成的過渡字體。公元8世紀,法國卡羅琳王朝時期,為了適應流暢快速的書寫需要,產(chǎn)生了卡羅琳小寫字體,傳說它是查理一世委托英國學者凡·約克在法國進行文字改革整理出來的。它比過去的文字寫得快,又便于閱讀,在當時的歐洲廣為流傳使用。它作為當時最美觀實用的字體,對歐洲的文字發(fā)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