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約121年記載為倫蒂尼恩(Londinium),證明其來源有羅馬-不列顛背景。
蒙茅斯的杰弗里在其作品《不列顛諸王紀(jì)》中最先試圖闡釋這一名稱,但這一解釋如今已被否定。他稱該名稱來源于一位“勒德王”(King Lud),此人據(jù)傳占領(lǐng)了這一城市,并將其命名為“凱爾勒德”(Kaerlud)。自1898年起,人們普遍認(rèn)為該名稱來源于凱爾特人,意為“名為倫蒂諾斯(Londinos)者所有之地”;但這一解釋此后亦被推翻。理查德·科特斯于1998年提出該名稱來源于前凱爾特古歐洲語言名稱“(p)lowonida”,意為“河流過寬無法涉足”,代指流經(jīng)倫敦的泰晤士河的一部分;由此這一定居點(diǎn)獲得其凱爾特名稱“Lowonidonjon”,但距離“倫敦”仍有一定差距。其最大的問題在于拉丁名稱“Londinium”和現(xiàn)代威爾士語“Llundain”之間的不同;后者照理應(yīng)為“(h)lōndinion”(非“l(fā)ondīnion”),來源于先前的“l(fā)oundiniom”。當(dāng)然,亦有可能是威爾士名稱本身來源于日后的英語名稱,因此便無法由這一形式得出其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