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原名公孫鞅,是衛(wèi)國人,可是他一直在魏國做事,原本他打算在魏國建立一番功業(yè),甚至已經(jīng)得到了魏國相國公叔痤的認(rèn)可,準(zhǔn)備出仕為官了。
魏惠王不用商鞅,導(dǎo)致人才流入秦國。但是公叔痤身體不是很好,他臨終前告訴魏惠王,希望魏王能夠任用公孫鞅,那他有相國之才,可以重用。魏惠王認(rèn)為公孫鞅不過是相國府上的門客,是個小人物,所以就沒放在心上。公叔痤隨后立刻補充道,如果魏惠王不用公孫鞅的話,那就必須要殺掉他,不能讓他流落到其他國家。這可真是真知灼見,商鞅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心里已經(jīng)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再呆在魏國了,因為魏王既然沒打算任用他為相國,那總有一天會殺了他。而他的母國衛(wèi)國又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壓根沒辦法跟魏國這種大國相提并論,舞臺太小,無法施展商鞅的能力。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商鞅必須要找到一個大國來施展自己的報復(fù)。但是這個大國又不能事事都完備了。如果他們都變法完備了,那商鞅去了也沒什么用處。魏國其實早在魏文侯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李悝變法,只不過到了魏惠王時期,國政再次松弛,變法的效果逐漸消失。所以魏惠王后來一敗涂地也是因為變法不夠徹底造成的??墒抢钽Φ睦碚撌菍Φ模灰碚撌菍Φ?,那么堅持執(zhí)行變法,就一定可以使得國家強大起來。商鞅滿懷信心,帶著李悝變法的精髓,開始尋找實施變法的落腳點。 這個時候他將目光落在了秦國身上,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秦國是距離魏國比較近的國家,兩國接壤,所以商鞅想要偷渡到秦國要比去其他國家方便得多。 第二,秦國跟魏國之間的仇怨從未化解過。魏國到現(xiàn)在還占領(lǐng)著秦國五百多里的河西之地。所以這是報復(fù)魏國不用其才的好機會。 第三,秦國此刻尚且還比較弱小,但是有強大的基礎(chǔ)和潛力。這正是商鞅最想前往的國家。只有這種潛力股,才能讓商鞅的才能得到實施。 第四,秦孝公廣納天下人才,想要富國強兵卻沒有出路,想要收復(fù)失去的土地,卻沒有強有力的國家實力做后盾。所以商鞅選擇秦孝公作為輔佐的對象,是最合適的。秦孝公這個時候也最需要商鞅這樣的人才,來幫助自己一起管理國家。秦孝公雖然有雄才,但是并沒有具體謀略去實施自己的才略,商鞅完美地彌補了這件事。 在寵臣景監(jiān)的推薦下,商鞅與秦孝公促膝長談。商鞅到了秦國,第一個就找到了寵臣景監(jiān),得到了他的信任,也就可以直接面對秦孝公了。他的策略是對的,在景監(jiān)的推薦下,秦孝公接見了商鞅。兩人促膝長談了很長時間,商鞅為秦孝公指出了帝、王、霸三道,并且提出相應(yīng)的改革措施。秦孝公深吸了一口氣,認(rèn)為自己總算是見到了高人,但是他必須要在三者之間做出選擇。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fù)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史記》秦孝公是非常理智的,他知道目前秦國壓根就不適合帝道和王道,這是子孫后代的事情,他現(xiàn)在能做的,只是恢復(fù)國家實力,收回國家失去的領(lǐng)土,稱王稱帝他是不敢去想的,步子邁得太大了,對誰都不好。所以秦孝公決定選擇霸道,而商鞅便細(xì)細(xì)為其論述如何成就霸業(yè)。我真懷疑項羽就是看到了秦孝公選擇了霸道,所以他也選擇做霸王,簡直令人無語。 幫助秦孝公變法成功,商鞅本人卻被車裂。秦孝公是一位明君,處處都跟商鞅一起商量。其實變法的道理大家都能明白,早在很多年前,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都曾經(jīng)實施過變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魏國和楚國都成為強國。但是這倆國家的后人并沒有好好堅持性下去,這才導(dǎo)致了后期逐漸衰弱。商鞅認(rèn)為,既然想要變法,那就必須要嚴(yán)格執(zhí)行。不管是誰觸犯法令,都必須受到嚴(yán)懲。而且變法必然會得罪一大幫貴族,如果在乎這些人的想法的話,那就不要變法了。所以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變法取得了相當(dāng)不錯的成績。而且也是在他們手里,將秦國的失地一一收復(fù)了回來??梢哉f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就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但是還是那句老話,商鞅變法得罪了權(quán)貴,權(quán)貴自然是要找他麻煩的。而且他還得罪了秦惠文王,自然是活不長的了。結(jié)果商鞅被秦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不過幸運的是,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卻依舊沿用商鞅變法后的所有制度,這也算是對商鞅功績上的一種認(rèn)可吧。 總結(jié):變法不在乎理論知識,而在于人的實踐。其實商鞅最重要的地方,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鮮的理論,因為他所有的變法理論,前人們都有提及。他只不過是將這些理論匯總整理了一下而已。商鞅最可貴的地方是,能夠嚴(yán)格執(zhí)行法令,將變法實施下去。他是秦國變法的第一人,開了個好頭,后面的君王也能夠接上商鞅的接力棒,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魏文侯和魏武侯都是變法支持者,可是到了魏惠王這一代松懈了,結(jié)果自然是要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