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口語不是翻譯,也不是造句”第一,要認清口語和翻譯的關系。
很多人天真的以為,那些口語很好的中國人,是他們翻譯得很快,一個詞語,一個句子,能立刻想到對應的英文。我不會講英語就是我翻譯得太慢了,一個詞語我要想很久才能想到對應的英文單詞,短語,固定用法,句子也是!我需要更多的練習,對話訓練能鍛煉我翻譯的速度和反應速度,只要我多說,那就能慢慢加快到能進行正常交流的速度。這種認識是大錯特錯,能用英語交流的人,說英語的時候是根本不會想漢語的。你應該有過體會,在英語交流中,如果你聽到每個字,每句話,都要去想中文意思,再理解,那肯定聽不懂,人家都說哪里去你還在想第一句,甚至前半句。如果你要說什么,你都要先想好漢語,然后翻譯成英文說出來,那肯定行不通,想一句話得花多長時間?誰能站在那等你磕磕絆絆的半分鐘說一句話?說出來都還狗屁不通,而且你根本沒那么強的翻譯能力,每句話都能把你卡住。根據(jù)語言學家的研究,如果按照翻譯式的思維去聽一句話,正常語速下,一句話到第四個單詞,你就開始跟不上了。真正會說英語的人,當他們在說英語的時候,思維模式就是英文模式,我們就稱為英語思維,并不會在中文和英文之間切換。有英語思維就能進行聽說交流,沒有英語思維就不能,這個就是絕對的分水嶺。你要問那些做口譯的,同聲翻譯的是怎么回事? 那你要清楚,那些人是有了英語思維,有了正常使用英語的能力,然后再去學的翻譯這項技能。翻譯,是在你已經(jīng)掌握兩種語言的條件下,經(jīng)過專門的訓練而獲得的一項技能。第二,口語也不是造句。語言也不是思考的結(jié)果,不是通過造句形成的。你現(xiàn)在說英語的時候,說一句話要去回憶單詞,然后通過語法規(guī)律把單詞組合一起,組成句子,這就是造句,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但是你想想,你在說漢語的時候,你在腦子里思考的僅僅是你要表達的觀點,你不會去思考句子本身啊,你不會去想用什么詞,什么句型,一瞬間都不會去想。你應該有過這種經(jīng)歷,面對老外的時候就沒話說了,為什么?當你在用母語交流的時候,在聽,在說的時候,你腦子里會不斷的思考對方的觀點,和自己要表達的觀點。但是,當你在用英語交流的時候,你腦子里全部都是語言本身,你在努力的理解對方的句子,單詞,回憶自己要用的單詞,句型,語法,你沒有空間去思考觀點,所以這時候,你的反應就是,我跟他沒啥好說的。語言不是造句,而是一種反復訓練形成的條件反射。所以,你可以去調(diào)查,對話練習對于口語的提升效果是極其有限的。但是目前,不管是外教、陪練,還是英語角,這些模式都是對話練習,對話練習的本質(zhì)就是翻譯和造句練習,每聽一句都要去翻譯,每說一句話都要去造句,沒有觸及到英語思維這個本質(zhì)的問題。有了對口語的基本認識,那么你還需要一個東西——耳朵十聾九啞,在任何國家,不管說什么語言的國家,天生的聾子,那一定是啞巴,這個是自然規(guī)律。能聽得懂一種語言,只要沒有心理或者生理障礙,那就能說這種語言,說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這個也是自然規(guī)律。你憑什么認為你能不受規(guī)律的限制,在聽不懂英語的情況下就能說英語呢?聽”是音頻信息輸入,“說”是信息輸出。信息是必須先輸入了才能輸出。這點很好理解,你不把水先注進桶里,你也別想從桶里倒出水來。所以,我們能說是因為我們能聽。而且信息的輸出量必然小于信息的輸入量,因為中間有損耗。我們口語水平會受限于我們的聽力水平。有人說,我沒聽過,但是在書上看過的內(nèi)容,那也是信息輸入啊,不對,閱讀那種是視覺信息的輸入。只有聽,那才是聲音信息,你要說,那需要的是聲音信息。想想有些去上外教口語課的同學,對方說什么都聽不懂,只有不斷的尬尷的回應yeah~~yeah~ahuh,裝作很認真的在思考,然后心里一直盼著快點結(jié)束,這是何苦呢?一個小時幾百塊錢學到了什么?其實除了上面說的“聽力”和“英語思維”,還有第三個元素,就是表達體系的建立,語言文化特質(zhì)等等,這個在這里不多述了,如果前面兩項問題能夠解決,那么這些問題應該已經(jīng)被順帶解決得差不多了,即使還沒解決,那么也問題不大,基本的交流不會受影響。要解決口語,其實就是解決聽力和英語思維問題,但是這兩樣東西水就深了。我看很多人練習聽力的方式是簡單粗暴,就一直聽,坐車聽,躺床上聽,這樣是不行的。聽得懂的始終是聽得懂的,聽不懂的就是無效信息,你再怎么聽也是聽不懂。你去看阿拉伯電視臺,每天聽,聽10年,20年也不知道說的是什么。或者你去聽狗叫,你聽10年就聽懂了嗎? 無效信息始終是無效信息。我們在SEST賽思學員的聽力安排中,就是SEST標準化英語學習系統(tǒng)的精聽部分,設計了很復雜的操作流程,就是為了提高聽力訓練的效率,一般情況下,按照合理的訓練,10小時以內(nèi)長度的聽力材料就基本能解決聽力問題了??傊犃κ莻€精細活,針對不同階段的選材、訓練方式都要認真考慮,不能簡單粗暴對待。而英語思維問題的解決,并不是說有一種訓練叫英語思維訓練,也不是說有一種理論、方法,看懂了就具備英語思維了,這個很復雜。我們采取的方式是聽力和閱讀訓練加入一些元素和技巧,包括對單詞的處理方式,讓學習者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慢慢形成英語思維。沒有條件去找外教,找陪練的你,其實是幸運的,你至少站在一個正確的起點上了,只要路線正確,那一定能達到終點,需要考慮的就剩下效率高低,速度快慢問題。具體的步驟:先從聽開始,過渡到說“記住,開始階段100篇文章聽一遍,不如一篇文章聽100遍。如果基礎比較弱,那么每天慢速VOA(大概比四級聽力稍難一些)聽兩篇,每篇10遍以后再看原文,弄清楚每個單詞的意思,看完以后再聽10遍以上”接著要開口講說起來很奇妙,我起初也只是打算先過聽力關,按照上面的步驟堅持了3個月,不過在聽的同時跟著讀,后來因為聽的太爛太無聊,會跟著錄音一起背,兩個月下來發(fā)現(xiàn)開口說英語變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回頭來看,英語的口語真的是看似入門很難,但是真的進去了也就那么回事。練好英語的四個關鍵一、口語的模仿成功突破口語關鍵第一步:模仿。模仿的目的在于確保語音、語調(diào)的正確和提高表達的流利程度。模仿的時候,口齒要盡量清楚。在剛開始模仿時,速度不要過快,用慢速模仿,以便把音發(fā)到位,等到發(fā)音準確后,再加快速度,用正常語速反復多說幾遍,直到不用想就能用正常語速把句子輕松地說出來。對于自己讀不準或比較生疏的單詞要反復多聽幾遍,然后再反復模仿,逐個單詞地練習,在那些常用詞上下功夫,盡量模仿得像一些。
二、復述成功突破口語關鍵第二步:復述。學英語離不開記憶,記憶不是死記硬背,要有靈活性。復述就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訓練口語,記憶單詞和句子的方法。復述有兩種常見的方式。一是閱讀后復述,
二是聽錄音后復述。第二種方式更好些,這種方式既能練聽力,又可以練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可以提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提高聽的效果,而且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克服聽完就忘的毛病。 復述的內(nèi)容也要有所選擇。一般來說,所選資料的內(nèi)容要具體生動,有明確的情節(jié),生詞量不要太大??蛇x那些知識性強的小短文。開始時可以復述小故事,有了基礎后,復述題材可以進行擴展。復述要循序漸進,可以先從一兩句開始,聽完后用自己的話(英語)把所聽到的內(nèi)容說出來。在剛開始練習時,因語言表達能力、技巧等方面原因,往往復述接近于背誦,但經(jīng)過訓練后,就會由"死"到"活"。在保證語言正確的前提下,復述可有越來越大的靈活性,比如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刪去一些不常用或太難的東西,長段可以縮短,甚至僅復述大意或者內(nèi)容概要。
三、積累成功突破口語關鍵第三步:累積。學習使用習語需要長期的積累。如果你能夠自如使用習語必將大大增加你口語表達的生動性和地道程度。例如,下面幾個使用了習語的句子就顯得很地道而生動。例1:I’ve never met John Franklin, but his name rings a bell.解析:句中的ring a bell跟“門鈴響”毫無關系,它的意思是“聽起來耳熟”,以后咱們也能酷酷地跟人說:“The name Oslo rings a bell, but I can’t remember where it is.”例2:She arrived at the reception dressed to kill. 解析:句中的dressed to kill可不是“被打扮得殺氣騰騰”的意思,而是指 “穿著極為時尚出眾以吸引眼球”。積累到一定的詞匯量了,形成一種英語的感,會隨口而出,想說就說。
四、需要廣泛的閱讀如果你要想讓自己的口語內(nèi)容具有廣度和深度,那就必須進行廣泛閱讀,從閱讀中吸收養(yǎng)分。通過閱讀一些文學作品,英語學習者積累大量的習語。像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的表達語,如“what’s done is done”(既往不咎)和“Truth will come to light”(真相將大白于天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