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是漢中郡城固人,在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
漢武帝即位時,張騫在朝廷擔(dān)任名為“郎”的侍從官。從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石榴等物種,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使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jīng)河西走廊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zhuǎn)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張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為中國漢代昌盛和后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絲綢之路意義:
1、“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shù)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shù)、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
2、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后,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lián)系之路。
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