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該運動從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前期口號是“師夷長技以自強”,后期口號是“師夷長技以自富”。洋務運動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和農民運動的沖擊下,清政府內外交困。一些有權勢的官僚,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從19世紀60到90年代,從西方引進機器設備、科學技術和軍事裝備,在國內創(chuàng)辦近代工礦交通企業(yè)、創(chuàng)建海軍,以及興辦一些教育事業(yè)。這就是洋務運動。從事這些運動的官僚,被稱為洋務派。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央是奕訢,在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后來的張之洞。
60年代初期,洋務派在“自強”的旗號下,通過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和技術開始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主要有:曾國藩創(chuàng)建的安慶軍械所,是洋務派開辦的第一個兵工廠。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總局,生產槍炮炸藥和輪船。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生產輪船,分撥海軍和各省巡防緝私之用。洋務派先后共辦了二十幾個軍事工廠,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創(chuàng)辦的湖北槍炮廠。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yè)所有權和生產管理權完全從屬于封建政府,因此具有濃厚的封建性;但軍事工業(yè)普遍采用雇傭勞動制度,因此也具有資本主義性。
70年代以后,洋務派在“求富”旗號下,在繼續(xù)興辦軍事工業(yè)的同時,創(chuàng)辦了一些和民用有關的工業(yè)。洋務派辦民用工業(yè),主要是采取“官督商辦”形式,即招商投資入股,官方派人經營管理。此外還有“官辦”和“官商合辦”的工業(yè)。洋務派先后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20個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李鴻章籌辦的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礦務局,以及張之洞興辦的漢陽鐵廠。
80年代開平礦務局還修建鐵路運煤,開創(chuàng)了中國鐵路運輸事業(yè)。民用工業(yè)資金主要來自社會的投入,工廠采用雇傭勞動制,生產目的是追求利潤,所以其性質是資本主義的;但由于封建官僚管理企業(yè),他們把官場腐敗的作風也帶到企業(yè)中來,因此企業(yè)又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19世紀70年代中期,洋務派開始著手建立海軍。到1885年,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初具規(guī)模。以后洋務派把建設海軍的重點放在北洋海軍上。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編成北洋艦隊,共有軍艦20多艘,其中大部分是購買外國的。洋務派還建設旅順、威海衛(wèi)軍港,作為北洋艦隊的基地。因為辦洋務事業(yè)的需要,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一些新式學校,如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天津電報學堂等,從中培養(yǎng)了一批翻譯、軍事和技術人才。同時,分批派遣了近200名學生出國留學,學習西方國家的軍事和科學技術。洋務運動興起后,19世紀60年代后期,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資“商辦”新式工業(yè),中國從此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到1894年,全國共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1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