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塔坐落在與常德城隔江相望的德山孤峰嶺。
原孤峰塔始建于明萬(wàn)歷三十五年(1607),初名“文峰塔”,與北岸筆架城遙相映襯,象征常德人杰地靈,文運(yùn)昌盛,后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有的孤峰塔是在原塔基上重建的,塔高33米,底徑7米,七級(jí)八面,四周八角檐上裝有銅鈴;塔內(nèi)有旋梯直到塔頂,游人登塔極目四望,周圍的沅江及城市風(fēng)光盡收眼底。孤峰塔最早的前身是建于唐代的楚望亭,因劉禹錫的《楚望賦》而命名。一時(shí)此亭成為德山“游觀之最”,用宋紹定年間常德知府袁申儒的話說(shuō),可以“臨枉渚而想朝發(fā),望秦城(司孤峰塔馬錯(cuò)古城)而慨秋綠”。后來(lái),此亭更名“江山平原”,將“楚望”匾額移于舊亭之旁。不久,該亭再次易名“云深”,原因是“楚望亭風(fēng)雨晦暝,常有白云繚繞,人多異這”(《德山志補(bǔ)》語(yǔ))。袁申儒蒞任,與太守許公共同捐資,“度地于善卷壇之西,夷坡礱石,以亭其上”,重新掛出收藏于寺廟中“楚望”舊匾。同時(shí),在善卷壇祠前、臨江迫崖處修“臨睨亭”;在善卷壇和云深之間修“仰止亭”。袁申儒為此撰寫了流傳至今的《楚望·臨睨·仰止三亭記》正式議修峰塔,始于萬(wàn)歷三十三年(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