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前期,意大利歌劇三杰:喬治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chinoAntonioRossini,1792—1868)、埃塔諾·唐尼采蒂(GaetanoDonizetti,1797—1848)、溫琴佐·貝利尼(VincenzoBellini,1801—1835)。
喬治諾·安東尼奧·羅西尼,見“歌劇的鬼才”。埃塔諾·唐尼采蒂,貝爾加摩人。那不勒斯音樂學(xué)院和波倫亞音樂學(xué)院畢業(yè)。師從馬太。早年受羅西尼音樂影響較大,后獨創(chuàng)一家。一生勤奮,作曲速度神速,曾以9天時間,完成一部受人歡迎的新歌劇,挽救了一個瀕臨破產(chǎn)的歌劇院。寫有65部歌劇。以著名的悲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和喜歌劇《唐·帕斯夸勒》聞名世界。他的音樂,技巧華麗,曲調(diào)甘美,具有鮮明的對比性。由于羅西尼過早停止了創(chuàng)作和貝利尼的早逝,他成了意大利歌劇發(fā)展史上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人物。貝利尼,西西里人。出生于音樂世家。
6歲開始作曲,24歲完成首部歌劇《阿第爾遜與薩維娜》,獲得成功。一生寫有歌劇十余部,另寫有部分器樂曲。他的歌劇,情節(jié)雖差,曲調(diào)卻特別優(yōu)美抒情,須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方能唱好。因而他被認為是“運用美聲唱法的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作品《夢游女》和《諾爾馬》是歌劇史上的杰作。他們3人是19世紀初葉意大利歌劇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曾影響到“歌劇之王”威爾第和波蘭著名作曲家肖邦等人的創(chuàng)作,作品已成為全世界歌劇院上演的節(jié)目,因而被并稱為“19世紀前期意大利歌劇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