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100年里哲學方面的主要思想:生命哲學和歷史主義實用主義新本體論和新形而上學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根據(jù)《西方哲學史》 我以為還有這兩個:分析哲學語言哲學
20世紀后興起的 主要的哲學流派主要有 哪些,在線求解答
在過去100年里哲學方面的主要思想:生命哲學和歷史主義實用主義新本體論和新形而上學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根據(jù)《西方哲學史》 我以為還有這兩個:分析哲學語言哲學
20世紀西方哲學有三大源頭:分別由胡塞爾、弗雷格、皮爾士開始,稱為現(xiàn)象學-解釋學傳統(tǒng)、分析哲學傳統(tǒng)、實用主義傳統(tǒng)。當時,美國是邊緣文化,因此人們經(jīng)常只談歐洲的兩大傳統(tǒng),即現(xiàn)象學-解釋學傳統(tǒng)和分析哲學傳統(tǒng)。但分析哲學傳到美國以后,和實用主義結(jié)合甚緊,形成所謂邏輯實用主義,而且,近來的研究表明,實用主義早在上半個世紀就對海德格、維特根斯坦等歐洲大哲學家有深刻影響。所以我說,三大源頭。 皮爾士是美國哲學家,他開創(chuàng)了實用主義流派。他的第一批重要論文如《信念的確定》、《如何使我們的觀念清楚明白》等是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發(fā)表的。當時,實用主義對歐美文化界的直接影響不大,但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262363061很多重要哲學家則受到了皮爾士的巨大影響。 弗雷格是德國的數(shù)理邏輯學家,他開創(chuàng)了分析哲學傳統(tǒng),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概念文字》出版于1879年。他的大部分著作出版于1900年前后的約40年間。這一流派后來的代表人物有羅素、維特根斯坦、卡爾納普、蒯因等。 現(xiàn)象學這一流派由胡塞爾開創(chuàng),胡塞爾的《邏輯研究》是從1900年開始出版的。這一流派后來的代表人物有舍勒、海德格、加達默、薩特、加繆、德里達等。 三大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境遇都不是太好,他們的思想雖然在思想界的小圈子里已經(jīng)為人所知,但都是在第二代傳人那里成為思想潮流的。皮爾士死在孤獨之中,而實用主久哲學在詹姆士和杜威那里成為顯學,他們二位幾乎已成為美國的國家哲學家,對美國和世界上的各種問題都發(fā)表見解,社會影響很大。弗雷格的《數(shù)學原理》出版時,出版商很猶豫,弗雷格還要自己拿一部分錢,并且第二冊拖了十年才勉強出版。而弗雷格的傳人,如羅素,維特根斯坦,分析哲學在他們手里發(fā)揚光大,成為英美的主要哲學傳統(tǒng)。相比之下,胡塞爾在有生之年已紅火了一陣子,但他的名聲很快就被他的學生海德格等人蓋過去了,胡塞爾的學生們使現(xiàn)象學蔚為大觀,成為歐洲哲學的主流。 關于海德格和現(xiàn)象學的關系,在學界有很大爭議。在我看來,海德格并未放棄現(xiàn)象學,但至少對現(xiàn)象有很大的扭轉(zhuǎn),這個扭轉(zhuǎn)后來由伽達默爾繼承下來,被稱作解釋學傳統(tǒng)。所以我們通常把從胡塞爾到伽達默爾的傳統(tǒng)稱為現(xiàn)象學-解釋學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在德國基本上是保持在學院里的,但傳到法國后,像薩特、加繆乃至后面的德里達、??碌热?,他們把它變成了存在主義或解構哲學。法國和德、英相比,氣氛相當不同。法國的各個文化領域是交織在一起的,如音樂、美術、詩歌、小說、哲學等,都是社會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不像在德國僅是學院的。因此法國哲學和德國哲學在性質(zhì)上有很大不同。 分析哲學在30~40年代在歐洲逐漸進入主流,通過維也納學派,通過卡爾納普這些人,占領了歐洲主要講壇。后來希特勒反猶太人,這些哲學家大多是猶太人,被迫逃往美國,從而把分析哲學帶到美國。二戰(zhàn)以后,他們在美國站住了腳,到了50~60年代,他們的學生在各個著名大學的哲學系里當教授、當系主任,分析哲學成為美國的主流哲學,美國一流大學的哲學系有90%都是做分析哲學的。這時美國和歐洲的文化態(tài)勢也發(fā)生了很大轉(zhuǎn)變,雖然歐洲人在還是不太認可美國的文化優(yōu)勢,但這種優(yōu)勢通過經(jīng)濟上的條件得到強化,比如高薪聘請名教授來任教、講學等。美國的思想文化開始反過來對歐洲文化產(chǎn)生巨大影響。 不過,分析哲學,以及從歐洲流入的其他流派都和美國的本土哲學即實用主義傳統(tǒng)有所結(jié)合。美國人的實用主義不僅是書本上的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人的精神體現(xiàn),對美國學者來說也不例外,因此他們很容易把各種哲學傳統(tǒng)和實用主義相結(jié)合,這形成了美國60年代以后哲學發(fā)展的一大特點。由于這樣廣泛的結(jié)合,門戶之間的界限也逐漸模糊了,到了70~80年代以后,三大哲學流派已沒有了什么新的代表人物,沒有人再提供新的大型的思想框架,哲學家們從事一些更為具體的研究。 也可以說,在80~90年代,在形而上學、認識論等傳統(tǒng)哲學領域中,沒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思想出現(xiàn)。哲學的興趣更多轉(zhuǎn)向政治社會方面,因而不但哲學界內(nèi)部各流派之間有相互融合之勢,哲學和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的結(jié)合也日見明顯,政治哲學成了歐美哲學最有成果的地方。羅爾斯、諾奇克都是著名的政治哲學家。在德國有哈貝馬斯等人,在法國有???、德里達等人。英美、德國的政治哲學在形式上可以視作正宗的政治哲學,法國哲學家的風格和傳統(tǒng)的差異更大,但是對一般文化界的影響也更大。 總的說來,20世紀政治-社會狀況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兩次世界大戰(zhàn)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社會格局,也改變了自啟蒙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哲學的發(fā)展與西方社會的變遷是緊密相關的。哲學從前是思想者們的共同興趣,既不只是專家的事業(yè),也不和廣大群眾直接發(fā)生關系。在新的社會格局里,哲學向兩極分化,分析哲學多半是在專家圈子里討論的,法國哲學家則經(jīng)常和社會思潮乃至群眾運動結(jié)合在一起。 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一直在介紹西方哲學,不過直到今天,介紹工作仍不能說很成系統(tǒng),深入研究更談不上。我一直覺得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人近一千多年來理論思辨精神衰弱。近20年,西方哲學中的有些哲學家、有些論題也形成了一些熱點,但仍然說不上有系統(tǒng)的介紹研究。從哲學書的出版來看,也是如此。翻譯工作更多的是從各自的直接興趣出發(fā)。多數(shù)翻譯者對西方哲學中的分析精神不大感興趣,比較喜歡文學性或思潮性的東西。海德格學說傳到中國后,更多人對他的詩化哲學比較感興趣,但對他的一些分析性的東西,比如"時間概念"等,一讀到那兒就跳過去了,就像年青人讀《紅樓夢》,只揀寶黛戀愛故事讀,稅收啊、官場上的進退啊,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