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律的內(nèi)容同一律的基本內(nèi)容: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與其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其中“A”表示任一思想,包括任一詞項或命題。公式表示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任何一個詞項或命題是確定的并與自身保持同一性)。這一公式在現(xiàn)代邏輯中表示為一重言式:(p→p)或( p= p)(讀作:如果p,那么p)。同一律(及矛盾律和排中律)所說的“同一思維過程”,是指“同一時間、同一方面(或同一關(guān)系下)對同一對象使用了某個詞項或命題的過程?!薄懊恳粋€思想”指任何一個具體的詞項或命題?!懊恳粋€思想與其自身同一”是指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思想(詞項或命題)必須始終如一地反映同一個確定的對象。詞項與自身同一:由于對象在不同的語境中反映的特有屬性不同,因此詞項具有多方面的內(nèi)涵,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 ,指稱不同的對象。思想同一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一個詞項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保持確定的內(nèi)涵和外延,指稱同一屬性或?qū)ο?。命題與自身同一:因為命題是對事物情況的反映,相對于一種事物情況,只有一個命題,但由于主體認(rèn)識的不同,一個命題會有不同的斷定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的判斷,思想同一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命題保持前后一致的真假值,作出相同的斷定,表達相同的判斷。同一律是保持思維確定性最基本的邏輯規(guī)律。同一律的邏輯要求和違反它的邏輯錯誤同一律(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邏輯基本規(guī)律對人們的思維活動的要求,體現(xiàn)了邏輯基本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強制性,以約束可能出現(xiàn)的一系列邏輯錯誤。同一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詞項或命題必須與自身保持同一,不能任意變換、轉(zhuǎn)移。首先,就詞項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每一個詞項,都要有確定的內(nèi)涵和外延,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表達同一個概念,反映同一屬性,指稱同一對象,不能用同一個詞項表達不同的概念,指稱不同的對象。如果在詞項的運用上違反了這一要求,就會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1)“混淆概念”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無意識地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詞項當(dāng)作同一詞項來使用。這種邏輯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語詞的多義性,即語詞和對象之間并非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同一語詞常能表達多種不同的含義,指稱多種不同的對象,所以不考慮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以同一語詞表不同概念,就會產(chǎn)生“混淆概念” 的邏輯錯誤。例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有一種人,他們的理想就是吃喝玩樂。他們一味追求金錢,追求享受,醉生夢死。這種人根本沒有理想,只有私欲。前一個“理想”詞項是指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后一個“理想”指符合人民利益的遠(yuǎn)大理想,這是用同一個語詞表達了兩個不同的概念,沒有保持同一性,從而造成了語言的混亂。
(2)“偷換概念”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故意地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把語詞形式相同、意義不同的詞項當(dāng)作同一詞項使用的邏輯錯誤。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位高級工程師在長途出差回來后對家人說了一句“我的襯衫領(lǐng)子和袖子臟的不像樣了,如果洗不出來,就仍掉算了”,后來卻被判以“污蔑偉大領(lǐng)袖”的罪名?!耙r衫領(lǐng)子和袖子”和“偉大領(lǐng)袖”這兩個詞項表達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在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某些人卻故意偷換概念把兩者混為一談,以達到整人的目的。其次,就命題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命題始終保持前后內(nèi)容的一致性,即真假值的斷定一致,即是個什么判斷就是個什么判斷,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不能隨意轉(zhuǎn)移、替換原來的命題。如果在命題的運用上違反了同一律的上述要求,在論證過程中對論題本身不加界定,內(nèi)涵模糊不清,外延游離不定,那就無法進行論證,從而犯了“轉(zhuǎn)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1)“轉(zhuǎn)移論題”(也叫離題、跑題)指在論證過程中,由于思維主體沒有分清兩個命題的差別,無意識地違反同一律的要求而形成的。人們常說的“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口若懸河,不知所云”等就是對這種邏輯錯誤的生動表述。例如:有這樣一篇文章:標(biāo)題是《甜蜜的誤導(dǎo)——當(dāng)今家庭幼兒教育的幾種錯誤方法》,然而作者卻列出這樣的小標(biāo)題:
①別引導(dǎo)娃娃介入成人糾紛;②按社會公德塑造孩子的品性;③讓孩子接觸兒童群體;……這篇文章原來要說的是“當(dāng)今家庭幼兒教育的幾種錯誤方法”,但在作文的中卻用了“當(dāng)今幼兒教育的幾種正確方法”代替了原來的論題,從而犯了思路不清、文不對題的錯誤?!稗D(zhuǎn)移論題”還表現(xiàn)為“答非所問”。例如,有人甲遇到一個生字向某人乙請教,問到“你知道這個字念什么嗎?”,乙卻回答“這個字我曾經(jīng)學(xué)過”。顯然乙的回答轉(zhuǎn)移了甲所要問的話題,違返了同一律的要求,這種答非所問并不能解決甲的問題。
(2)“偷換論題”指思維主體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故意地違反同一律的要求,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用某一個命題暗中代替原來所要討論的命題。例如:在上個世紀(jì)中葉,達爾文根據(jù)他的進化理論得出“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結(jié)論。這一論斷破除了基督教所謂“上帝創(chuàng)造人”的錯誤教義,從而受到教會勢力的猛烈攻擊。
1860年,在英國的牛津大學(xué)就人類是不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一方是達爾文的學(xué)生赫胥黎,另一方是大主教威爾勃福斯,在辯論中,由于教會方面沒有任何有說服力的論據(jù),卻一再批駁“人是由猴子變來的”,并進行了人身攻擊:“請問赫胥黎教授的猴子資格是從祖父那得到的呢?還是從祖母那得到的?”在這場辯論中,威爾勃福斯就是故意將“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曲解為不同的論題“人是由猴子變來的”來駁斥對方的觀點,顯然是偷換論題的詭辯手法。偷換概念和偷換論題都是無意識的違反同一律的邏輯要求,在主觀上不是故意的;而偷換概念和偷換論題卻是在主觀上故意違反同一律的邏輯要求,是詭辯方法,必須加以揭露。同一律的作用同一律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是關(guān)于思維同一性的規(guī)律,因此在保證思維的確定性中有重要的作用。
(1)同一律要求詞項、命題的自我同一,保證思維的確定性和一貫性,從而準(zhǔn)確地運用思維形式去反映客觀世界和表達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是人們正確認(rèn)識事物的必要條件。
(2)遵守同一律,在同一意義上使用詞項和命題,有助于我們在平時的說話、作文、辯論等各方面正確表達思想和正常交流。說話和作文都必須主題明確,貫穿始終,才能有效地表達觀點;在論辯中也要求辯論雙方的論題具有同一性,如果辯題不同一,雙方維護和反對的觀點并不是同一個命題,那么也就無所謂正方和反方,很難說雙方觀點有什么分歧,論戰(zhàn)就失去了意義。
(3)遵守同一律,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揭露詭辯和反駁謬誤。因為詭辯、謬誤都是故意違反同一律,使概念混亂、思維模糊,是欺騙手段,只有正確掌握了同一律,才能予以有效地辨析并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