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伯特·布列松開局就是王炸。
最愛的法國導(dǎo)演——羅伯特·布列松。有些把好萊塢規(guī)則奉為圭臬的人(有時候自己也渾然不覺)在看完布列松作品后,表示很一般,究其原因,估計就是不吸引人、不刺激、不震撼、不感動、不共鳴、不全面等等,那么為什么一個連上述幾個詞都做不到的導(dǎo)演卻受到這么多人的追捧呢?值得深思。布列松推崇簡約,他覺得電影畢竟不是戲劇,不是繪畫,也不是文學(xué)和音樂,對待觀眾無需像對待看客、讀者或者聽眾那樣,電影表達有著自己的“書寫”機制。
2、讓-呂克·戈達爾戈達爾其實很可憐,還沒等更新到他就已經(jīng)遭到一眾欠吸的各種吐槽;戈達爾其實很成功,各位的排斥與吐槽其實恰恰是他想要的效果——政治地拍電影。
3、雅克·塔蒂特呂弗曾經(jīng)說過,“一部布列松或塔蒂的電影,必然是一部出自一位天才的作品,只因為一個單獨、絕對的權(quán)威,從開場即強制執(zhí)行,直到劇終。”4、莫里斯·皮亞拉以前很討厭皮亞拉式無聊,如今卻極度喜歡皮亞拉式真實。他拒絕法則、深度與意義,他的“真實”直接且日常,導(dǎo)演在拍攝時要求鏡頭內(nèi)的時間、天氣、場景必須與真實一致;采用自然光、同期錄音并舍棄配樂;不用虛假、操縱性的剪輯和過于豐富的畫面語言。
5. 奧塔·埃索里亞尼埃索里亞尼出生在格魯吉亞,師從蘇聯(lián)詩電影大師杜佐琴科,并在本國拍攝了《落葉》《田園牧歌》等佳作。后到法國,埃索里亞尼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作自由,推崇雅克·塔蒂電影中不動聲色的冷幽默,并在此期間形成了其個人獨特的真實美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