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洛陽 南京 北京一種觀點認為:西安、北京、南京、洛陽四大古都是在解放前認定的,解放后在杭州召開古都學(xué)會會議,著名學(xué)者陳橋驛先生提出杭州、開封應(yīng)當列入大古都行列,并在隨后予以認定。1988年,地理學(xué)家譚其驤教授提議將安陽認定為大古都。至此,形成了我國的七大古都之說。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解放前四大古都包括開封。 長安(今中國西安)、開羅(今埃及開羅)、巴比倫(今伊拉克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 另外也有長安,開羅,雅典,羅馬的說法。 長安是中國歷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地點由于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大致都位于現(xiàn)在中國陜西的西安和咸陽附近,先后有十七個朝代及政權(quán)建都于這里,超過1200年,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和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在這些朝代中,漢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那時的長安也是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為繁華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長安為起點。明朝初年起,長安改稱西安。 漢至南北朝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cè)、秦興樂宮的基礎(chǔ)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xiāng),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墻。漢武帝設(shè)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并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在西漢的200馀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梁、“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guī)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zhí)政時期,長安城毀于戰(zhàn)火。東漢定都洛陽,長安為西京。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西晉末年,晉殤帝在此短暫建都。此后長安成為戰(zhàn)爭頻發(fā)地,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權(quán)也都將首都設(shè)在這里。 漢長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區(qū)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nèi)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筑約占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qū)分布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38663539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nèi)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筑。漢長安城一改戰(zhàn)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qū)、工商業(yè)區(qū)和宮殿區(qū)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隋唐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于是隋文帝便決定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楊堅在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書·高祖紀》)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為“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學(xué)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愷主持規(guī)劃建設(shè),先造大興宮城,后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cè)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第二年由大興城東鑿300馀里至潼關(guān),名為廣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運直通黃河。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同年,建通濟渠運河,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建行宮四十馀座。608年,又興建永濟渠運河。大業(yè)九年(613年)又動用10萬馀人修筑大興城外郭城,使大興城初具規(guī)模。暴君楊廣遠征高麗、開鑿大運河、修建洛陽東宮,最終導(dǎo)致民不聊生,國內(nèi)烽火頻起。618年,隋西京政府皇帝楊侗讓位于太原大將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東京為洛陽,又稱東都。此后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后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間,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人口約有100萬。安史之亂后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并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后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便對城市進行改筑,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元的長安城。 唐長安城位于現(xiàn)在的西安市城區(qū)、東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較大部分,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是現(xiàn)在西安城墻內(nèi)面積的10倍。城市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外郭城墻上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門的明德門為正門。宮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有皇宮太極宮,皇城位于宮城以南,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筑。外郭城內(nèi)有大街22條,縱橫交錯的街道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坊間遍布著佛寺和道觀。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yè)。城內(nèi)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huán)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東北是另一座大型宮殿——大明宮。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shè)的典范,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sh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效仿了長安的規(guī)劃。 開羅是埃及首都,橫跨尼羅河,氣魄雄偉,風(fēng)貌壯觀,是整個中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和商業(yè)中心。它由開羅省、吉薩省和蓋勒尤卜省組成,通稱大開羅。大開羅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開羅的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約3000年的古王國時期,作為首都,亦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它的西南約30公里處,是古都孟菲斯遺址。在那開闊的平地上,一片綠蔭之中,有一所小小的院落,這是孟菲斯博物館,內(nèi)有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歷史久遠。院中,有一獅身人面像,完整無缺,是人們流連忘返,攝影留念之處。 由孟菲斯遺址西行約20公里,即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金字塔。 古巴比倫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nèi),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xiàn)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兩河流域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xiàn)已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實在當之無愧。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qū),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qū)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qū)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 蘇美爾幾乎和古埃及人同時發(fā)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為泥板。由于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7年,阿摩利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阿卡德人和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個以幼發(fā)拉底河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的王朝。從那時起,美索不達米亞就被稱為“巴比倫尼亞”,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稱為巴比倫人。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是兩河流域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這個國家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漢穆拉比。漢穆拉比用武力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后,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國家。他個人集宗教、軍事、 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設(shè)等各種大權(quán)于一身。為了更有效的統(tǒng)治自己的國家,他頒布了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巖石柱上,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完備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倫王國在漢穆拉比統(tǒng)治時期達到極盛,但是漢穆拉比死后,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終于被亞述帝國吞并。 新巴比倫王國,又稱迦勒底,大約處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公元前626年建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tǒng)治時國勢達到鼎峰,最后在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消滅。 公元前630年,迦勒底人的領(lǐng)袖那波帕拉薩爾乘亞述帝國內(nèi)亂之機,發(fā)動了反抗亞述統(tǒng)治的起義,并于公元前626年,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后來與在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結(jié)成聯(lián)盟,共同進攻亞述帝國,最后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消滅亞述帝國。 對外征戰(zhàn)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登基,并著手進攻腓尼基和巴勒斯坦。而埃及亦對這地區(qū)懷有野心,并與推羅、西頓等腓尼基城市及猶大王國結(jié)成聯(lián)盟。尼布甲尼撒二世于是延長了與米底的同盟,并娶其公主為妻。 巴比倫之囚 埃及法老普薩姆提克于公元前590年進占巴勒斯坦,使得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87年進軍巴勒斯坦,包圍耶路撒冷,在18個月后,由于饑荒和內(nèi)部分裂,耶路撒冷終于在公元前586年陷落。他將耶路撒冷全城洗劫一空,拆毀城墻、神廟、王宮和民居,并下令將猶大國王齊德啟亞帶到巴比倫去示眾,而全城居民則全被俘往巴比倫尼亞,史稱「巴比倫之囚」。 而被嚇壞了的推羅國王伊托巴爾三世則奉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尊者,外約旦則向尼布甲尼撒二世稱臣,至此,新巴倫王國成為中東霸主,埃及亦放棄了侵略巴勒斯坦的野心。 城市發(fā)展 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tǒng)治時期,新巴比倫王國臻于鼎盛,政治相對穩(wěn)定,而經(jīng)濟亦有較大發(fā)展。這時的奴隸制度起了很大的變化,奴隸可以經(jīng)商,租種主人或他人的土地,并能與自由民訂立契約,但所得的利益大多歸于主人。神廟則擁有大量土地,并經(jīng)營商業(yè)和手工業(yè)。 在城墻建設(shè)方面,尼布甲尼撒二世將巴比倫城建成像堡壘般的城市,而且城墻寬闊至連馬拉的戰(zhàn)車亦可以在其上奔馳。城門皆以銅制成,而且倚靠幼發(fā)拉底河,以其作為抵御外敵的護城河。 巴比倫城被建設(shè)得宏偉壯麗,直到100多年后,希臘歷史學(xué)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空中花園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杰作,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空中花園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其妻子,米底的公主不再有思鄉(xiāng)之苦,于是為其建造了一個滿是奇花異草,并用螺旋泵不斷地從幼發(fā)拉底河里取水作灌溉的花園。這個花園遠看起來就像位于天空中般,因此被稱為空中花園。內(nèi)里亦有著富麗堂皇的宮殿,使得尼布甲尼撒二世和王后可以在宮殿里飽覽全城的景色。這個空中花園名滿天下,被后世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滅亡 新巴比倫王國最后一個國王伯沙撒與馬爾杜克神廟的祭司發(fā)生沖突,試圖另立新神。結(jié)果在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城內(nèi)的祭司在波斯王居魯士二世入侵時打開城門,放波斯軍隊入城,讓波斯人俘虜了國王,新巴比倫王國滅亡。 君士坦丁堡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是土耳其的城市伊斯坦布爾的舊名,現(xiàn)在則指伊斯坦布爾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區(qū)。它的原名為“拜占庭”,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于公元330年5月11日定都此地,便出現(xiàn)了“君士坦丁堡”這名字。君士坦丁把此地命名為新羅馬 (Nova Roma),但此名稱甚少人用。 君士坦丁堡曾是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的首都,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被占領(lǐng),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1261年由邁克爾八世帕拉奧洛古斯率領(lǐng)尼西亞帝國軍隊收復(fù),成為重建的東羅馬帝國首都。 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5月29日被“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開始由鄂圖曼帝國管治,成為其首都。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后,1923年將首都遷往現(xiàn)在的安卡拉。1930年,該城被正式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雅典,希臘首都,古代的城邦國家,位于巴爾干半島南端,三面環(huán)山,一面傍海,西南距愛琴海法利龍灣8公里,屬熱帶地中海氣候?;扑魉购雍鸵晾魉购哟┏嵌^。市內(nèi)多小山。 雅典是用她的保護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歷史古城。是希臘最大的城市,面積90萬公頃,人口307.3萬(1993年數(shù)據(jù)),另外估計有50萬流動人口,整個城市人口約占希臘全國人口的1/3。 雅典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有“西方文明的搖籃”美譽。 雅典是奧運會起源的地方。曾舉辦過第一屆1896年奧運會。2004年,第二十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 雅典市網(wǎng)站: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10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于1世紀前后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于476年。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 變?yōu)榉饨ㄖ茋遥?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上古時期 根據(jù)傳說,當特羅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羅馬。 根據(jù)現(xiàn)代的研究,意大利半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到了新石器時代,利古里亞人從非洲經(jīng)過西班牙,法國來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一些講印歐語的部落從多瑙河和喀爾巴千山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進入拉提烏姆平原,約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來羅馬城所在地 ,居于帕拉提烏姆等山丘。與此同時或稍后,薩賓人居于鄰近山丘。其后伊特拉斯坎人也來到這里。 前8世紀-前6世紀,希臘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紀,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lián)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lián)合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個部落組成羅馬人公社。公元前7世紀末~前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統(tǒng)治之下。此時,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國家的過渡。前5世紀末,高盧人從阿爾卑斯山以北進入波河平原。這些部族經(jīng)過長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羅馬王政時代是指古羅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這一時期,又稱為羅馬王國,伊特魯里亞時期。 此時的古羅馬還沒有成為強大的帝國,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鎮(zhèn),尚未建立共和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君主制國家。 王政時代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tǒng)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公民大會(Popular Assembly)。后來又出現(xiàn)了貴族與平民之分。王是由選舉產(chǎn)生的。元老院相當于王的顧問團,開始是100人,成員都是貴族,由王指定。 王政時代先后有7個王,羅馬歷史家(特別是Titus-livi)七個王的陳述屬于半神話,沒有實際的歷史根據(jù)。 和許多其他同時代的意大利城邦國家不同, 羅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襲的。 當一個王去世時,城市就進入了一個空位時期。城市由一名臨時執(zhí)政者統(tǒng)治,臨時執(zhí)政者將有權(quán)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選。臨時執(zhí)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確定。一旦臨時執(zhí)政者找到了一個王的候選人,他要將這個人選提交給庫里亞大會(Comitia Curiata),一個人民的大會。如果這個人選被庫里亞大會通過, 元老院將批準這個投票。從理論上講,人民選舉出了他們領(lǐng)導(dǎo),但元老院掌控著整個過程。 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也有觀點主張尤利烏斯·愷撒擔任終身獨裁官的公元前44年作為共和國的結(jié)束時間。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qū)逐了前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結(jié)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zhí)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quán)分立。掌握國家實權(quán)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zhí)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chǎn)生,行使最高行政權(quán)力 。部族大會由平民和貴族構(gòu)成。 驅(qū)逐國王后的最初十六年,羅馬陷入了長期的所謂“騷亂”之中。公元前494年,當時羅馬同鄰近部落發(fā)生戰(zhàn)爭,而羅馬平民拒絕作戰(zhàn),帶武器離開羅馬,史稱“平民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被迫承認了平民選舉保民官和召開平民大會的權(quán)力,,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zé)保護平民的權(quán)力不受貴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會獲得特里布斯會議(Comitia Tributa)稱號,但其決議僅對平民有效。 公元前454年羅馬成立一個由貴族和平民構(gòu)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 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員會頒布了一部法典,并刻在10個銅表上, 被稱為十二銅表法。 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公元前367年李奇尼亞·塞克斯提亞法(lex Licinia Sextia)規(guī)定每年必須有一位執(zhí)政官由平民擔任。前326年,取消了債務(wù)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后戰(zhàn)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是一個古代羅馬的國家,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在當時占據(jù)了整個地中海。通常把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時期(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國時期(193年~476年),也有人又從后期帝國中分出3世紀危機時期(193年~284年)。羅馬本來使用拉丁語,但隨著領(lǐng)土擴張至希臘、中東一帶,希臘語變成了主要語言。就連當時成書的新約圣經(jīng)也是用希臘語寫成。由于語言上的分歧,羅馬帝國在五世紀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羅馬帝國自建立以來,一直對外擴張,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古代超級大國。 拜占庭帝國(希臘語:Βυζαντινή 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或東羅馬帝國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后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nèi)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盡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shù)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并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么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xué)家為了區(qū)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神圣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tǒng)一的國家,中世紀后演變?yōu)橐恍┏姓J皇帝最高權(quán)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lǐng)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lián)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