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谷·布拉赫,丹麥天文學家、占星學家,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1572年11月11日,第谷·布拉赫發(fā)現(xiàn)仙后座中的一顆新星;后來受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請,在汶島建造天堡觀象臺,經過20年的觀測,第谷·布拉赫發(fā)現(xiàn)許多新的天文現(xiàn)象。第谷·布拉赫曾提出一種介于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宇宙結構體系,十七世紀初傳入中國后曾一度被接受。第谷·布拉赫所做的觀測精度之高是他同時代的人望塵莫及的,他編制的一部恒星表相當準確,在現(xiàn)代仍然有價值。
2. 霍金萊20世紀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憑一本薄薄的《時間簡史》征服了全世界3000萬讀者。黑洞理論使量子論和熱力學在“霍金輻射”中得到完美統(tǒng)一,而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無邊界設想的量子宇宙論,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百年的“第一推動”問題。
3. 拉普拉斯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1749年3月23日-1827年3月5日),出生于諾曼底,概率論的創(chuàng)始人,法國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拉普拉斯使用微積分對牛頓的《原理》進行了重制,用數(shù)學方法證明了行星的軌道大小只有周期性變化,制定了拉普拉斯定理。他長期從事大行星運動理論和月球運動理論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經典天體力學的代表作——《天體力學》。
4. 勒梅特( Lemaitre, Georges 1894.7.17 - 1966.6.20 )比利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他提出現(xiàn)代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開始于一個小的原始“超原子”的災變性爆炸。他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用這一理論,星系的退行可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框架內得到解釋。雖然宇宙膨脹模型已早有人提出過,但經伽莫夫修改過的勒梅特理論在宇宙論中已居于主導地位。
5. 約翰內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出生于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威爾德斯達特鎮(zhèn),畢業(yè)于圖賓根大學,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現(xiàn)代實驗光學奠基人,有“天空立法者”之稱。開普勒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其最為人知的“開普勒三大定律”對天文學、物理學影響深遠。
1630年11月15日,開普勒在神圣羅馬帝國巴伐利亞公國雷根斯堡病故,享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