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2343639Pearl Sydenstricker Buck (June 26, 1892 — March 6, 1973)賽珍珠(Pearl Buck l892-1973)女作家。
本名珀爾·賽登斯特里克·布克。賽珍珠是她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出生于弗吉尼亞州西部,父母是傳教土,自小隨父母來中國,曾閱讀中國的經(jīng)書。17歲回美國進弗吉尼亞州倫道夫。梅康女子學院攻讀心理學,畢業(yè)后又來中國。1917年與傳教士約翰·洛辛·布克結(jié)婚,從事傳教工作。1927年北伐軍進入南京,她離開中國。 1934年與布克離婚;1935年與約翰·戴公司總經(jīng)理、《亞細亞》雜志主編理查·沃爾什結(jié)婚,因而進入約翰·戴公司任編輯。以后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農(nóng)莊里從事寫作。賽珍珠于1922年開始寫作,1931年發(fā)表長篇小說《大地》,立印成為暢銷書,并于1992年獲普利策獎金,1938年因此而獲諾貝爾文學獎金。賽珍珠一生寫了85部作品,包括小說、傳記、兒童文學、政論等。她也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廣播劇和文藝評論。她早期曾著文批評美國教會人土在國外的某些做法;晚年的政論主要為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辯護,并攻擊共產(chǎn)主義。她自稱熱愛中國,但她愛的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舊文化。她被稱為“中圖通”,但她在《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大地》,1931;《兒子們》,1932;《分家》,1935)中所描繪的并不是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也沒有反映中國人民的命運。在《北京來信》(1957)和《梁太太的三個女兒》(1969)中,她更明顯地流露出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敵對情緒。賽珍珠曾把《水滸》譯成英文,譯名為《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1933)。在現(xiàn)今的南京大學校園里,有好幾處名人故居,除了北園的何應欽公館,南園的孫中山居所和拉貝故居外,還有北園西墻根下的賽珍珠故居。在這所普通的洋房里,賽珍珠和她的丈夫布克(時任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教授,賽珍珠任金陵大學外文系教授)帶著他們的女兒度過了十多年的時光,也就是在這所房子里,賽珍珠寫出了她的處女作《放逐》和后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地》等眾多作品。在這座房子里,賽珍珠與布克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兩人1934年離婚,1935年賽珍珠回到美國定居,一直到死,賽珍珠也無法將中國忘懷。對她來說,中國的許多地方都讓她有家的感覺,而在美國她卻有種離家的感覺。雖然,在西方人的眼中,賽珍珠是一個令人尊敬的中國文化的深刻同情者和積極譯介者,被奉為中國問題的“惟一權(quán)威”和“中國人的第一位美國朋友”,但作為一個作家,賽珍珠的雙重身份是很尷尬的,身為一個美國人,住在西式的房子里,所寫的卻大都是中國的人和事,她因此長期被中美兩國的文學史排斥在外——何止是排斥,這位要用寫作的方式來報答中國的美國女人在中國相當長的時間里受的卻是惡毒的待遇。在中國國民黨那里,賽珍珠沒好果子吃。她贊揚過 ,但對國民黨政府她有自己的看法。1938年她在哥本哈根接受記者采訪,當有記者問到中國的前途時,“她指出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是和平的惟一希望,但 因無視農(nóng)民而失去了他的機會?!庇捎谒难哉?,中國國民黨的代表拒絕參加她的諾貝爾授獎儀式。新中國成立后,賽珍珠相當長時間里也沒有落下好,中國文藝界的極左人士稱她為“美國反動文人”和“美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急先鋒”,對她為改變西方人頭腦中的關(guān)于中國支離破碎的印象而用寫作做出的重大貢獻,對她在作品中站在中國人民一邊抗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對她在其主編的《亞洲》雜志上刊登斯諾描寫中國***的革命紀實《西行漫記》等,也是只字未提。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兩個月后,賽珍珠也向新聞媒體宣布自己即將訪華。但遭到拒絕。沒人知道賽珍珠的確切感受。不到10個月,賽珍珠就與世長辭。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中國人才逐漸對賽珍珠有了比較公允的評價,但不少中國人所津津樂道的,不過是關(guān)于她和徐志摩戀情的傳聞以及她與林語堂之間的版稅爭端。值得欣慰的是,南京大學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建起了中國最早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進行著賽珍珠未竟的事業(yè)。為紀念她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南京大學2000年5月正式給賽珍珠故居掛牌,賽珍珠國際基金會主任梅瑞狄斯·理查森女士、賽珍珠母?!绹鴤惖婪颉っ房吓訉W院的院長夫婦率領的15人師生代表團也出席了揭幕典禮。小銅牌掛在賽珍珠故居大門上方,上面用黑色的字簡略寫著這樣幾行:“美國作家賽珍珠(Pearl Buck l892-1973)1919年至1934年居住于此,時任金陵大學英語教師,并著有《東風,西風》、《大地》三部曲、《母親》、傳記《異邦客》、《戰(zhàn)斗的天使》,譯作《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水滸傳》),于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