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舊上海的租界有,法租界,英租界,日租界,美租界,德租界以及公共租界。
黃浦區(qū),就是外灘一帶一直到人民廣場,是以前的英美公共租界,以外灘為代表。虹口區(qū),是以前的日租界。盧灣區(qū)和徐匯區(qū),是以前的法租界,那時候還屬于郊區(qū),留下了很多別墅和幽靜的馬路。如復興路,衡山路,新華路等等。楊浦區(qū),是德租界。
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稱《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設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繼辟設。
1854年7月,英法美3國成立聯(lián)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從聯(lián)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國人投資公用事業(yè),興學辦報。租界當局負責市政建設,頒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規(guī)。租界也成了中國人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