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別》的詞作者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一個曾經(jīng)浪跡于滾滾紅塵的游子—李叔同。
他最后卻遁于空門,并且度過了12年的苦修孤旅,成為大德高僧。
2. 內(nèi)容: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3. 《送別》的歌詞與曲調(diào)在意境和形式上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和諧與統(tǒng)一,顯示了作者超然的思想境界與非同一般的藝術修養(yǎng)及創(chuàng)造性。因此,人們將日本犬童球藏的《旅愁》和李叔同《送別》并稱為“異國雙璧”加以贊美?!端蛣e》這首詞的意思和背景來歷1.《送別》是李叔同作詞的一首清涼歌,作曲者是美國的J·P實德韋,它是一首學堂樂歌。學堂樂歌多采用歐美、日本等國歌曲的既成曲調(diào)填寫而成?!端蛣e》后來被我國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作為主題歌和插曲。該曲訴說一種離別之情,唱起來如怨如訴。
2. 《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創(chuàng)作的,此時作者已開始接觸佛教,并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從《送別》詞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對當時社會的態(tài)度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對人生悲歡離合的認知,加上學佛的歷程,作者已悟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道理,使聽者也悲切地與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3. 弘一法師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凄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叔同兄,我家破產(chǎn)了,咱們后會有期?!闭f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也沒聽見。隨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nèi),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4.《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講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筑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在這首清詞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
5. “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大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寧靜淡雅,給人啟迪。法師的詞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見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