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文明輸入中國,開始有傳教士來華創(chuàng)設學校作為傳教工具。
隨著教會學校在中國的設立,中國的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紛紛集資或申請政府撥款辦設學校。這其中有些學校就具有中學教育的性質,如“八年課程”改革后的京師同文館、上海的廣方言館和福州的格致書院等。雖然當時學制未立,這些學校也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學校,但作為一種中學教育的萌芽,則有必要對其內(nèi)部行政組織作一考證。大學(由拉丁文的“聯(lián)合”一詞引申而來),是中世紀西歐開始建立的高等學校。
11世紀末,在意大利波倫亞法律學?;A上形成的波倫亞大學是中世紀西歐的第一所大學。
12世紀,法國巴黎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相繼出現(xiàn)。
13世紀時,西歐各大城市紛紛創(chuàng)立大學。意大利的薩勒諾大學、巴勒摩大學、西班牙的拉曼加大學,德國的海德堡大學,法國的奧爾良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等,都是在這一世紀創(chuàng)立的。到15世紀,歐洲已有40多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