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國哲學家。
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父親是猶太裔的波蘭人,音樂家,母親是愛爾蘭籍猶太人。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國式教育,對哲學、數(shù)學、心理學、生物學有深厚興趣,尤其酷愛文學。
1878年進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1年獲哲學學士學位,18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897年任高等師范講師,1900年任法蘭西學院教授,1901年當選為倫理政治科學院的研究員,1914年當選為該科學院主席,并被膺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以學者身份步入政界,歷任駐西班牙和美國大使。
1919年任法國政府文教最高會議委員,1922年擔任國際聯(lián)盟文化合作委員會第一任主席。 柏格森倡導的生命哲學是對現(xiàn)代科學主義文化思潮的反撥。他提倡直覺,貶低理性,認為科學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對的運動和實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絕對的運動和實在本身,只有通過直覺才能體驗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綿延”,那唯一真正本體性的存在。“它使人置身于實在之內(nèi),也不是從外部的觀點來觀察實在,它借助于直覺,而非進行分析?!保ā缎味蠈W導論》這種體認、領悟實在的方法,在哲學史上叫做直覺主義。在《創(chuàng)造的進化》中,他還提出和論證了生命的沖動?!吧鼪_動”即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心理體驗,又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宇宙意志。“生命沖動”的本能的向上噴發(fā),產(chǎn)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靈魂等;而“生命沖動”的向下墜落則產(chǎn)生無機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具有強烈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色彩,但它對種種理性主義認識形式的批判和沖擊,對于人類精神解放確有重要意義,因而不僅成為現(xiàn)代派文學藝術的重要哲學基礎,而且對現(xiàn)代科學和哲學也影響很大。同時代的哲學家詹姆斯·懷特海,文學家普魯斯特,畫家莫奈,音樂家德彪西等都對柏格森學說非常稱賞。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時間與自由意志》(1889)、《物質(zhì)與記憶:身心關系論》(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學導論》(1903)、《創(chuàng)造的進化》(1907)、《生命與意識》(1911)、《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1932)等。他的著作采用的不是哲學界通行的要領法或抽象法,而是在風格上具有孔狄亞克的嚴謹和簡潔,又像柏拉圖和培根的文章那樣,充滿了色彩和比喻,辭藻華麗,文體優(yōu)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