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初的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fā)現(xiàn)。
擴展資料:巧克力是西班牙人發(fā)明的。巧克力最初來源于中美洲熱帶雨林中野生可可樹的果實可可豆 。
1300 多年前 , 約克坦瑪雅印第安人用焙炒過的可可豆做了一種飲料叫 chocolate 。早期的 chocolate 是一種油膩的飲料,因為炒過的可可豆中含 50 %以上油脂,人們開始把面粉和其它淀粉物質加到飲料中來降低其油膩度 。
16世紀初的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fā)現(xiàn):當?shù)氐陌⑵澨乜藝躏嬘靡环N可可豆加水和香料制成的飲料,科爾特斯品嘗后在1528年帶回西班牙,并在西非一個小島上種植了可可樹。西班牙人將可可豆磨成了粉,從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熱后被制成的飲料稱為“巧克力”,深受大眾的歡迎。不久其制作方法被意大利人學會,并且很快傳遍整個歐洲。巧克力 - 起源故事巧克力的原料之一可可豆 1526年,西班牙探險家柯特茲帶回西班牙,獻給當時的國王,使歐洲人視它為迷藥,掀起一股狂潮。后來大約在16世紀,西班牙人讓巧克力“甜”起來,他們將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飲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別出心裁,在上述飲料中再摻入一些牛奶,這才完成了現(xiàn)代巧克力創(chuàng)制的全過程。不久之后,又有人想到,將液體巧克力加以脫水濃縮成一塊塊便于攜帶和保存的巧克力糖。
1828年,由荷蘭的凡苛添(Van Houten)想到將其脂肪除去2/3,做成容易飲用的可可亞。
19世紀末時,瑞士的D.M比德,發(fā)明在巧克力中加入牛奶,味道更好,就是今日巧克力的雛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