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儒商始祖子貢 子貢(前520~前456),衛(wèi)國黎(今浚縣)人,字子貢。
他17歲拜孔子為師,深得孔子學(xué)說真諦和儒家思想精髓,成為孔門高徒。他不僅為傳播儒家學(xué)說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開創(chuàng)了戰(zhàn)國縱橫家之先河,還投身商海,成為中華儒商始祖。首開縱橫家之先河。子貢具有“能言善辯”的先天才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庇捎谧迂暰哂心苎陨妻q的先天素質(zhì),他又有“得素衣縞冠,使其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糧,使兩國親如兄弟”(《韓詩外傳·卷九》)的外交理想,再加上孔子對他的培養(yǎng),使他很快成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取得了一個彪炳史冊的外交勝利。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在陳絕糧”時,孔子派子貢至楚求救,結(jié)果是“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外交方面的才干,當(dāng)時有口皆碑。楚昭王說楚國的外交官沒有一個能和子貢相比。公元前483年,齊國的田常作亂于齊,想先出兵伐魯,子貢為免除孔子懷國之憂,自告奮勇出使齊、魯、吳、越、晉等國。他攻心為上,說齊伐吳;投其所好,說吳救魯;設(shè)身處地,說越攻吳,鼓動晉侯,備戰(zhàn)吳軍,結(jié)果吳軍在攻晉中大敗,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乘勢伐吳,滅了吳國。滅吳三年后,越國稱霸東方。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這一歷史事變:“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苯?jīng)商致富,成為中華儒商始祖??鬃臃Q贊子貢“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子貢到各國做買賣,往往和“結(jié)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抗禮”(《史記·貨殖列傳》)。這就是說,他做買賣需要進見諸侯時,各國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禮節(jié)來會見他,可見子貢的富有和聲望達到了什么程度。子貢雖然家累千金,但他“富而不驕”、“富而好禮”,《呂氏春秋》、《說苑》、《孔子家語》等典籍都記述了子貢自己掏巨資,贖回一批魯國奴隸的善舉??梢?,子貢是一個“愽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儒商。極力推崇儒學(xué),使孔子名揚天下。司馬遷說:“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史記·貨殖列傳》)。這就是說,在傳播儒家理論和政治主張方面貢獻最大的,當(dāng)為子貢。一部忠實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凝聚儒家思想精髓的巨著《論語》里,涉及子貢的記載就達38處,居眾弟子之首。并且有9處為子貢獨立成篇的精辟言論。孔子的學(xué)說,由于各種原因,受到一些人毀謗和貶低,孔子本人也常遭厄運,關(guān)鍵時刻,子貢總是挺身而出,捍衛(wèi)孔子的學(xué)說,這在《論語》、《孔子家語》等典籍中都有記述。子貢是孔子周游列國的財力支持者??鬃勇实茏又苡瘟袊哪辏没旧鲜亲迂曍摀?dān)的。“孔子和大商人子貢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貢做買賣,供給周游列國的孔子和同門”(吳慧:《中國古代商業(yè)史》)。沒有子貢財力上支持,孔子周游列國是難以進行的。由于子貢在宣揚儒家學(xué)說上出了大力,所以后人說子貢有“亞圣之德”(《三國志·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歷代封建官府在尊孔祭孔時,也給子貢祭祀和封賜,并對子貢也不斷追加謚號,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黎陽公”,不久又改封為“黎公”。《左氏春秋》的重要傳人、古文學(xué)家賈護 賈護,男,字季君,西漢黎陽(今??h)人。生卒年月不詳,約生活在元帝初元至漢淮陽王更始年間(前48~前25)。哀帝時待詔為郎,是《左氏春秋》重要傳人之一?!稘h書·儒林傳》載:“傳《左氏春秋》者,本之賈護、劉歆?!辟Z護一生博學(xué)多著,弟子眾多,當(dāng)時全國著名的經(jīng)學(xué)家、嶺南經(jīng)學(xué)始祖陳欽便是其弟子之一。陳欽在西安跟賈護學(xué)習(xí)《左氏春秋》,成為遠近聞名的五經(jīng)博士,后來還擔(dān)任“新朝”皇帝王莽的老師,官至將軍,王莽許多治軍、治國方略源于賈護的思想。以仁、孝、忠、厚著稱的桑虞 桑虞,字子深,東晉黎陽(今浚縣)人。父沖,有深識遠量,惠帝時為黃門郎。河間王颙執(zhí)權(quán),引為司馬。沖知颙必敗,就職一旬,便稱疾求退。虞仁孝自天至,年十四喪父,毀瘠過禮,日以米百粒用糝藜藿,其姊諭之曰:“汝毀瘠如此,必至滅性,滅性不孝,宜自抑割?!庇菰唬骸稗嫁诫s米,足以勝哀。”虞有園在宅北數(shù)里,瓜果初熟,有人逾垣盜之。園邊多棘刺,虞恐偷見人驚走而致傷損,乃使奴為之開道。及盜出,見道通利,知虞所為,乃送所盜瓜,叩頭請罪。虞乃歡然,盡以瓜果與之。桑虞宿于旅店,同宿客失脯,疑虞為盜。虞默然無言,便解衣償之。主人曰:“此舍數(shù)失魚肉雞鴨,多是狐貍偷去,君何以疑人?”乃將脯主至山冢間尋求,果得之??蛻M還衣,虞投之不顧。虞諸兄仕于石勒之世,咸登顯位,惟虞恥臣非類,陰欲避地海東,會丁母憂遂止。哀毀骨立,廬于墓側(cè)。五年后,石勒以為武城令。虞以密邇黃河,去海不遠,將申前志,欣然就職。石季龍?zhí)貏⒄魃跗髦刂?,征遷青州刺史,請虞為長史,帶祝阿郡。征遇疾還鄴,令虞監(jiān)行州府屬。季龍死,國亂,朝廷以虞名父之子,必能立功海岱,潛遣東莞人華挺授虞寧朔將軍、青州刺史。虞曰:“功名非吾志也。”乃固居海右,不交境外。雖歷偽朝,而不豫亂,世以此高之。卒于官。桑虞為人忠厚仁德、行孝講義的動人故事被收入《晉書·列傳第五十八·孝友傳》,“開道竟還瓜”的典故還被編入古代兒童啟蒙書《聲韻啟蒙》。石趙末年大亂時,他實握青州之權(quán),但他拒絕東晉招誘,不豫亂事。“功名非吾志也”,正表達了其保家護宗、愛國憂民的心愿。“世以此高之”,表明其行為得到世人的贊許。北齊吏部尚書李構(gòu) 李構(gòu),字祖基,北齊黎陽人,生卒年月不詳。李平孫,將軍李獎長子。少以方正見稱,襲爵武邑郡公,初任開府參軍。東魏武定末為太子中舍人。北齊天保初,降爵為縣侯。后遷譙州刺史,終官太府卿。卒后,贈吏部尚書。李構(gòu)品德高尚,很有聲望,名譽遠播。他歷官清顯,常以雅道自居,甚為名流所重?!额伿霞矣?xùn)·風(fēng)操第六》載:“北朝李構(gòu),母劉氏,夫人亡後,所住之堂,終身門閉,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廣州刺史纂之孫女,故構(gòu)猶染江南風(fēng)教。其父獎,為揚州刺史,鎮(zhèn)壽春,遇害。構(gòu)嘗與王松年、祖孝徵數(shù)人同集談宴。孝徵善畫,遇有紙筆,圖寫為人。頃之,因割鹿尾,戲截畫人以示構(gòu),而無他意。構(gòu)愴然動色,便起就馬而去。舉坐驚駭,莫測其情。祖君尋悟,方深反側(cè),當(dāng)時罕有能感此者”。《顏氏家訓(xùn)》是我國現(xiàn)存古代最早的一部家教名著,北齊人顏之推撰,始作于北齊,成書于隋。李構(gòu)的故事被載入《顏氏家訓(xùn)》,給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話。開中國白話詩先河的王梵志 王梵志,一名梵天,衛(wèi)州黎陽人,生活年代主要在隋至初唐時期,著名白話詩人。王梵志生平,家世不詳?!豆鹪穮舱劇泛汀短綇V記》記有梵志“育于林檎樹癭”、“長于林木之上”的神話傳說,又記他生于隋末王德祖家。據(jù)胡適、鄭振鐸、張錫厚等人考證,王梵志約生活在六世紀(jì)末至七世紀(jì)中下葉,享年80有余。他生于殷富之家,幼年時,家有奴婢,生活充裕閑適,讀過儒家經(jīng)典和詩書。隋末戰(zhàn)亂,家道中衰,僅剩薄田10畝,為生活計,他農(nóng)忙種田,農(nóng)閑外出經(jīng)商。唐初,繁重賦稅和天災(zāi),迫使梵志家產(chǎn)破敗,以致窮愁潦倒,被迫做雇工、幫工。他曾做過監(jiān)鑄官,廉潔奉公,以孟嘗君自律,但任期未滿即被革職。王梵志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使他晚年生活無著,成了“身無一物”的“硬窮漢”,甚至衣不蔽體,食不飽腹,被迫沿門乞討。窮困悲慘的生活迫使他半路出家,50多歲又皈依佛門,信仰佛教,以尋求解脫。但他并非嚴守佛門戒律修行之僧徒,而是四處募化求齋,過著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這一時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潮,直到80歲左右,他還寫下不少回憶自己坎坷一生的詩篇。明清以來,王梵志詩漸漸失傳。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敦煌拾瑣”中才發(fā)現(xiàn)梵志詩。民國十四年(1925),劉復(fù)《敦煌拾瑣》錄王梵志詩一冊。其后,鄭振鐸校錄《王梵志詩》一卷及佚詩16首。國際敦煌學(xué)界有不少人研究王梵志詩,但未輯錄成集。
1983年10月,中華書局出版了張錫厚校輯的《王梵志詩校輯》。該集依據(jù)“敦煌遺書”28種不同寫本及散見于唐宋詩話、筆記小說里的王梵志遺詩,經(jīng)過點校、考釋,整理匯編而成,收王梵志詩336首。王梵志的詩幾乎全系五言,翻騰轉(zhuǎn)折,深刺淺喻,多出人意表,濃郁的民間氣息,厚重的言外韻味,使讀者不由不跟著他歌哭笑怒罵,不能自持。王詩平易暢達,淺顯而時帶諧趣,往往寓生活哲理于嘲戲諧謔之中,寄嬉笑怒罵于瑣事常談之內(nèi),俚俗如話,在唐詩中可謂別具一格。其詩雖然沒有其他唐朝詩人的華貴、典雅、工整、清麗,但他的詩深刻、通俗、辛辣、幽默,在唐詩中獨樹一幟,開創(chuàng)了以俗語俚詞入詩的通俗詩派。 它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曾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皎然的《詩式》、范攄的《云谿友議》、何光遠的《鑒戒錄》、惠洪的《林間錄》、《冷齋夜話》、阮閱的《詩話總龜》、莊綽的《雞肋篇》、計有功的《唐詩紀(jì)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陳巖肖的《庚溪詩話》、陶宗儀的《說郛》、楊慎的《禪林鉤玄》等都轉(zhuǎn)錄有王梵志詩。日本平安朝(784~897)編纂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也著錄了《王梵志詩集》,可見早在唐朝王梵志詩便已流傳到日本。王梵志詩在初唐時已廣為流傳,人謂“白紙書屏風(fēng),客來即與讀”,“家有梵志詩,生死免入獄”。佛寺禪門也往往用它“教誡諸學(xué)道者”,或“開悟愚士昧學(xué)之流”。唐時,王梵志詩不僅民間盛傳,連大詩人也都受其影響。王維、皎然、顧況、元稹、白居易、杜荀鶴、羅隱等著名詩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以王梵志為代表的通俗詩派的影響。王維《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xué)人二首》注云“梵志體”。皎然盛譽梵志詩“外示驚俗之貌,內(nèi)藏達人之度”(《詩式》)。中唐詩人顧況創(chuàng)作過多首梵志體五言詩。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同梵志詩意旨共通。因此有人認為,唐代白話詩由初唐王梵志,經(jīng)顧況,到元(稹)、白(居易)得到了發(fā)展,逐漸形成通俗詩派。晚唐皮日休、聶夷中、杜茍鶴、羅隱等進一步發(fā)揮了通俗詩的批判作用。佛寺禪門詩人更直接受梵志詩的影響。著名詩僧寒山、拾得、豐干等寫下許多梵志體詩歌。尤其寒山,更是步梵志后塵,許多詩從內(nèi)容到形式皆承梵志衣缽。宋代仍有許多人模仿梵志體寫詩?!墩f郛》卷七有一詩,不僅模仿梵志手法,甚至直襲梵志原句。江西詩派陳師道、曹祖等也曾搬運梵志詩句。黃庭堅恭維王梵志:“是大修行人也。”范成大巧妙地借用王梵志“千年調(diào)”、“鐵門限”和“土饅頭”的詩句,寫下“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的名句。此句后被《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引用。神機妙算的軍事家徐懋功 徐懋功(李勣)(594~669) 隋唐軍事家,諸葛亮式的“智多星”。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唐高祖賜其李姓,后因避太宗諱,單名勣。祖籍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北),在黎陽(今浚縣)成事起家。隋末,徐懋功隨農(nóng)民軍首領(lǐng)翟讓在瓦崗起義。曾獻策出兵滎陽、梁郡(今河南商丘西南),在汴水奪取往來船只物資,使起義軍的供給得到解決。李密任瓦崗軍首領(lǐng)后,他建議襲取黎陽倉,壯大了起義軍力量。瓦崗軍失敗后歸唐,鎮(zhèn)守黎陽(今浚縣)。唐武德元年(618)任黎州總管府總管。歷任行軍大總管,開府議同三司知政事、兵部尚書、仆射、司空等職,封英國公。李勣在其戎馬生涯中,能謀善斷,有杰出的軍事才干。他每次行軍作戰(zhàn),“用師籌算,臨敵應(yīng)變,動合事機。”因而在攻滅東突厥,平定薛延陀,征服高麗等重大軍事戰(zhàn)役中,都取得了重大勝利,唐太宗曾極口稱贊他“古之韓(信)白(起)、衛(wèi)(青)霍(去病)豈能及也”。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他與李靖一起,譽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