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結(jié)合 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它的造型動靜結(jié)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 渾然一體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shè)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yán)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chǎn)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diào)感,增強(qiáng)了造型的氣勢。 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nèi),再合范澆鑄的,因為技藝高明,才使全器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四羊方尊 (商代) 通高58.3厘米 1938年湖南省寧鄉(xiāng)縣出土 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商代方尊的代表 銅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我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達(dá)34公斤,加上它獨一無二的造型,理當(dāng)進(jìn)入文物精品之寶庫。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村月山鋪轉(zhuǎn)耳侖的山腰上?,F(xiàn)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dān)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cè)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xì)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shè)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chǎn)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jù)考古學(xué)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shù)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nèi),再進(jìn)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jié)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yōu)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xiāng),由于從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xiāng)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xiāng)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xiāng)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絕大多數(shù)與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特征一致。四羊方尊從造型與鑄造特征方面考古學(xué)者認(rèn)為是典型的商代青銅器,但出土地湖南當(dāng)時是“荒蠻服地”如何會出土如此精美的商代青銅器?一般認(rèn)為商文化南界到淮河流域。有些專家推測寧鄉(xiāng)一帶可能是商朝的一個方國;有人懷疑是后來帶入湖南地域的,但是此類說法均缺乏相關(guān)的證據(jù)。 “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shù)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白稹?,常與“彝”并稱成組的青銅禮器,此類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頸,圓腹或方腹、圈足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尊的鑄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點是在器表的合范處多飾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滿了精密繁縟的云雷紋、獸面紋、蕉葉紋,整個器物給人以雄渾厚重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類似像四羊方尊這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大多屬于國家文物,市場上不許流通。 德如羔羊——四羊方尊的文化解讀 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以羊為造型的器物不僅數(shù)量較多,而且制作幾近完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認(rèn)為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這件器物被認(rèn)為是傳統(tǒng)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于這件杰作達(dá)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采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xiàn)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 首先,羊在祭祀禮儀中的地位僅次于牛,商代國都所在的河南安陽小屯發(fā)現(xiàn)大量祭祀坑,最多的就是牛、羊、犬,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條有關(guān)商王室對武丁祭祀的材料中提到“卜用百犬、百羊”,另一條材料中提到“十五羊”、“五十羊”,可見羊作為祭祀的犧牲用量很大。 羊的個性也使之成為人們喜愛的對象。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nèi)剛。羊“跪乳”的習(xí)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后世演繹為了孝敬父母的典范;外柔內(nèi)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圣的秉性,傳說的始祖皋陶敬羊,《詩經(jīng)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中國古代一種獨角怪獸獬豸也被認(rèn)為與羊有關(guān),能看出人是否有罪,能分辨是非曲直。因此,后世以獨角獸表示法律與公正。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征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lián)系在一起,漢代瓦當(dāng)、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 大吉羊(祥)”,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在這里,羊與祥不僅僅是字的通假,而是羊身上被賦予的上述種種秉性使然。 羊是帶角的動物。角是許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類創(chuàng)造的神里許多帶角,如中國古代戰(zhàn)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帶角的神與祖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為人頭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族習(xí)見用羊角、牛角、鹿角為飾物,其含義有:
1、最早頭上戴角、身披獸皮是為了狩獵時誘惑野獸的需要;
2、氏族節(jié)慶日,參加舞蹈的人頭上戴雙角或有角假面;
3、階級分化后,部落酋長、顯貴才戴羊角,有表示權(quán)力與尊榮之意;
4、巫師禮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羊在甲骨文中約有四十余種字形,字形最明顯的共同特征便是突出雙角。 古人有“水之精為玉,土之精為羊”的說法,羊是各種藝術(shù)形式著力表現(xiàn)的對象。新石器時代有陶塑的羊,安陽殷墟商代婦好墓、山西曲沃北趙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晉侯夫人墓出土有玉羊、東漢有百戲吉祥畫像石、東晉瓷器中有羊首壺。清代喜歡用三羊組成工藝品,意寓“三羊(陽)開泰”。 《易》中稱羊者有三卦:〈兌〉為羊、〈夬〉中九四有“牽羊悔亡”、〈歸妹〉上六有“士刲羊,無血。”羊在易學(xué)家的研究中被借為“陽”的象征符號。夏歷正月為泰卦,六十四卦中,“泰”屬三陽,“正月泰卦,三陽生于下,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此外,三陽在易卦中是初九、九二、九三爻,同屬“陽”。故歷來以“三陽開泰”為一年開頭的吉祥語,有萬物更新的象征意義。羊也是“和”文化的象征,古有“鐘律和則玉羊見”的傳說。因羊與陽在古音中同音可通假,加上羊形象可愛,性情柔中有剛,故人們以“羊”作“陽”的代號與具象符號,民間的繪畫作品中,也用羊來表現(xiàn)“三陽開泰”、 九羊啟泰的主題。 廣州著名的五羊傳說很美麗,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把五羊與五谷聯(lián)系在一起,晉裴淵《廣州記》“五羊銜谷萃于楚庭”,也許包含了一些今天無法窮究的古老文化密碼。 有意思的是,羊在許多文化背景中都充當(dāng)過特別角色,不同文化中,羊的象征意義有不同也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傳統(tǒng)中,山羊角是“太陽”,牛角是“月亮”,太陽說與中國古代“三羊(陽)開泰”演繹的羊與太陽的聯(lián)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地中海文明中,頭胎羔羊(或稱為圣約翰的羔羊),被視為春天勝利的象征。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各類場合中,小羔羊是祭獻(xiàn)的犧牲,尤其是“神的羔羊”包括羔羊的血,有救世、驅(qū)邪的象征意義,原始的基督教教義甚至指基督為羔羊,約翰對耶穌就說過“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猶太教中用兩只公山羊作“贖罪祭”,就是人們常說的“替罪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xiàn)羊的青銅器,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xiàn)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yǎng)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后世關(guān)于羊的種種觀念。對于當(dāng)年羊尊的所有者來說,不是一件不能說話的器物,而是自己及其家國之希望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