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帶給亞洲鄰國最大的啟示是:亞洲可以有國家成長發(fā)展起來和西方國家平起平坐。
我們今天所說的振興也罷,崛起也罷,都需要改變世界已經(jīng)形成的框架、等級,包括經(jīng)濟、思維和話語等體系。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很好的榜樣,給了中國巨大的啟示。其次,我們要看到,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從明治天皇發(fā)布《五條誓文》宣誓改革開始,是從頂層設計開始,并不是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由此可見,頂層設計足以解決很多問題,而自下而上永遠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日本明治維新從頂層設計開始以及,日本明治維新采取的開放和積極融入的姿態(tài)值得我們學習。日本從1853年開國到1868年明治維新,中間有很多屈辱事件,如果日本抱著屈辱和仇視的心態(tài),就沒有辦法融入世界,對世界有排斥感、拒絕感。但實際上,日本采取的是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的姿態(tài),這一點出乎意料。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明治維新作為一場體制改革,離不開科技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當時,日本人拿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勝利,來判斷明治維新成功與否。日本作為中國的學生,打敗了自己的老師,通過明治維新這樣的體制改革在賭國運中獲得了勝利。勝利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當時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這是科技發(fā)展的體現(xiàn)。而日本的科技發(fā)展就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這種科技創(chuàng)新的延續(xù),使得日本有2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梢哉f,日本在科技方面的積淀和爆發(fā),是明治維新150年的深遠影響。此外,明治維新的重要教訓是,日本沒能擺脫成為強國后侵略他國這條路徑。而今天的中國選擇的是一條新的路徑,在經(jīng)濟上我們選擇了“一帶一路”方針,走上了合作雙贏,打造人類共同命運體的路徑。在明治維新發(fā)生的近30年間,中國人幾乎不屑一顧。很典型的是,1887年中國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寫了《日本國志》,重點介紹明治維新后日本的巨大變化,但并沒有被出版,官方拒絕,民間也拒絕。直到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后的1895年,這本書才出版,此時中國人才下決心學習明治維新,也只是極少數(shù)先進的知識分子覺悟,這就是戊戌維新,后來失敗了?;仡櫄v史,很多人喜歡將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洋務運動作比較,我覺得并不完全恰當。明治維新主要是制度變革,而洋務運動是學習西方的現(xiàn)代技術,并沒有強調制度變革。
1840年林則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被朝廷拒絕。
1862年中國才開始洋務運動,僅是用機器造洋槍洋炮就遇到了阻力,提出在傳統(tǒng)的吏戶禮兵刑工六個職能部門外再成立一個海軍司令部(海軍衙門),居然遇到巨大阻力,可見制度變革根本不可能。當然責任不在洋務派,在于清朝的決策者。所以,應該把近代中日兩國面對西方挑戰(zhàn)作出不同反應的整個過程作比較才有意義。洋務運動不可能變革制度責任在清朝決策者站在今天來看,明治維新對中國仍然意義重大。第一點,日本明治維新受中國影響特別大,尤其深受魏源《海國圖志》一書的影響。這本書介紹了當時世界的情況,在當時的中國被禁,傳至日本后被翻刻了20多版。日本明治維新的有識之士深受精神洗禮,將它視為“天賜寶物”,并決定要改革,要開放。于是就有了明治維新,日本走向富國強兵之路,一次次侵略中國。而中國清王朝一直采取閉關自守政策,導致落后、挨打以及滅亡,教訓非常深刻。第二點,明治維新為何導致日本走向了法西斯主義?從1870年末期到1880年,日本可選擇的現(xiàn)代化道路有兩條:一條是英國式道路,強調用憲法限制君主的權力,保障人民的權利;另一條是德國普魯士式道路,強調皇帝掌大權,對民眾權利進行限制。日本內部也發(fā)生過爭議,當時英國已經(jīng)比較強大,而普魯士較為落后,正奮起直追英國。日本方面從當時的國情出發(fā),認為更適合走普魯士式道路,這為后來的軍國主義開辟了道路,最終成為二戰(zhàn)的發(fā)起國之一,又在二戰(zhàn)中慘敗。歷史證明,走英國式道路才是正確的,而當時日本過于強調國情導致走上錯誤的道路,這一點我們要尤其警惕并引以為戒。明治維新是一場偉大的改革運動,日本通過實施“文明開化”“殖業(yè)興產”“富國強兵”等三大改革國策,以非常激進的方式向西方學習,放棄落后的思想觀念,移植西方的經(jīng)濟制度,改革僵化的政治體制。這種徹底的學習使得日本快速地追趕上來,從一個落后國家成為一個舉世公認的強國。但是,隨著國力的增強和“自信心”的膨脹,暴戾之氣增加。越到明治后期,日本越迷失了方向:
①啟蒙不徹底。明治后期,反啟蒙的力量開始抬頭。尤其是1890年發(fā)布的《教育敕語》被分發(fā)到全國各地的學校,天天通過課堂灌輸國家主義思想,被洗腦的人不可能成為現(xiàn)代公民。這種教育培養(yǎng)出無數(shù)盲目愚忠的臣民,比政治家更狂熱,和戰(zhàn)爭罪犯一起把日本推向了戰(zhàn)爭的深淵。
②沒有處理好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關系。
1880年代以后,日本在改革中開始強調本國傳統(tǒng):歐美也沒有什么了不起,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特色”,自強自立。這種做法將日本引向了另一條道路:不再追求普遍價值,強調“特殊國情”,鼓吹國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最后將國家引向保守和反動。
③追求武力崛起。隨著國力膨脹,知識分子發(fā)生了激烈爭論:一派主張“和平膨脹”,也就是“和平崛起”;另一派主張“武力膨脹”,也就是學列強做法,走侵略擴張道路。主張前者是少數(shù),更多人主張后者。悲哀的是,日本國民也沉浸在可怕的大國崛起迷夢中,不知道和世界和平共處,夢想從侵略中獲得利益,支持政府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最終使國家陷入滅頂之災。明治后期日本迷失方向走向戰(zhàn)爭的深淵從國力、軍力角度看,近代日本無疑是成功的,被當時許多國家視為典范,戊戌變法的學習榜樣,就是明治維新。但從思想啟蒙、民主權利等角度看,明治維新不徹底,越來越強烈的民族主義、國粹主義合流,軍國主義思想抬頭,為后來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