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門票,位于淶源縣城正南十幾公里處的白石山,有著“太行之首”的稱號。自縣城前往白石山景區(qū),便路過白石口長城。它恰好處于白石山與淶源縣城之間,也不吵鬧,靜靜的等候著人們的尋訪。
從縣城向白石山方向進(jìn)發(fā),十幾分鐘以后便鉆進(jìn)了山溝。東側(cè)山嶺十分陡峻,西側(cè)則相對平緩,土黃色的長城自山下盤桓而上,抬眼
望去,四五座烽火臺聳立在山嶺上。山溝里的村叫白石口,它是進(jìn)入白石山的第一道門戶。遠(yuǎn)處,從白石山主峰延伸出來的大嶺叫作鼻子嶺,鼻子嶺北部的峽谷就是著名的“云谷”。
巍巍然的白石口長城,屹立于太行山脈,盤踞在飛狐古道?!皟裳虑土?,一線微通,迤邐蜿蜒,百有余里”,這便是有著“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稱的飛狐古道,它用得天獨厚的地形地勢,把戰(zhàn)火紛飛抵在長城外,讓和平安寧留在長城內(nèi)。
剛下車,迎面就是烈烈山風(fēng),使這座野長城更多了幾分“野”色。環(huán)繞四周,數(shù)不盡的圓滾滾白色巨石,或橫或豎臥于山上,想來這可能便是白石口名字的由來吧。繞過剛剛松過土的梯田,來到山腳下,此處的山路雖談不上險,但也稍顯陡峭。爬到山腰間,風(fēng)力漸弱,山體表層的石頭多被風(fēng)化成碎砂石,極易打滑,以致我們時而攀登,時而四肢爬行。
白石口段完好率達(dá)68.7%,稱得上“萬歷原貌,威武雄關(guān)”。雖有坍塌,但落下來的石頭都在旁邊,讓人感覺把那些石頭放上去就會恢復(fù)原貌一樣,加之多年來長城及兩岸樹木繁茂,灌木叢生,顯現(xiàn)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原汁原味的長城畫卷。
登上城墻,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遠(yuǎn)眺四野,山連著山,起起伏伏,這修于明代的長城依山就勢,神韻萬千,盤垣在山巔。隨著殘缺石基拾級而上,來到一座敵臺,這座敵臺正建于重巒之巔,此地視野也更加開闊,長城若蛟龍盡收眼底,走勢讓人頗為驚嘆,時而昂首向前,像巨龍逡巡山崗,時而溫婉綿延,如游蛇顧盼左右。
沿著長城向西望去,最終長城在重巒疊嶂的山中消失于視野。走到敵樓東側(cè),是白石口的一處水關(guān),從水關(guān)沿山勢向上,直達(dá)山頂,越過山丘,蜿蜒其間,探谷底,一直向東消失于山天交接處。
白石口長城在峰巒之間穿行百里,毛石砌為墻體,條石筑成底座,城磚建為烽燧,形成一道堅實的“金城”。之所以叫它“金城”,是因為鑄造白石口長城的材料多是就地取材,沿線豐富的金銀銅等礦石,鑲嵌在白石口長城中,讓它變得更加牢固,更加壯觀。
蜿蜒的白石口長城,早在幾百年前的大明朝,便巍然屹立于太行山脈,形成一道堅實的屏障,抵御北方侵略,守護(hù)關(guān)內(nèi)百姓的安居樂業(yè)。明王朝把緊鄰北方高原的元大都改作都城,以“天子守國門”的形象被載入史冊,由此在拱衛(wèi)著北京城的太行山和燕山的崇山峻嶺當(dāng)中,留下了堅固漫長的明長城,留下了華夏文明中無法估量的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