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了,因為發(fā)軔于這次會議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兩人的大辯論,這次索爾維峰會被冠之以“最著名”的稱號。
與會的主要科學家有: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美籍德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chuàng)立者,現(xiàn)代物理學奠基人。
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9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愛因斯坦曾經(jīng)是量子力學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滿意量子力學的后續(xù)發(fā)展,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以波爾為首的哥本哈根詮釋:“基本上,量子系統(tǒng)的描述是機率的。一個事件的機率是波函數(shù)的絕對值平方?!保┎煌陚洹保嘤跊]有好的解說樣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否定式吶喊!愛因斯坦到過世前都沒有接受量子力學是一個完備的理論。愛因斯坦還有另一個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著他的時候才存在?”1927年10月參加第五屆布魯塞爾索爾維物理討論會,開始同哥本哈根學派就量子力學的解釋問題進行激烈論戰(zhàn)。發(fā)表《牛頓力學及其對理論物理學發(fā)展的影響》。M·普朗克第五屆索爾維會議討論的核心是有關(guān)量子力學的,而追溯量子力學就不得不提及一個人,那便是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之父”。參加這屆索爾維會議時他已經(jīng)69歲,德高望重,是當然的前輩。
19世紀末,揚棄古典物理學的觀念已提上日程。因而消除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場這兩大理論之間的不一致,就成為二十世紀物理學發(fā)展的前提。普朗克此時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在科學界一鳴驚人。這一假說認為輻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種連續(xù)的流,而是由小微粒組成的。他把這種小微粒叫做量子。普朗克的假說與經(jīng)典的光學學說和電磁學說相對立,使物理學發(fā)生了一場革命,使人們對物質(zhì)性和放射性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H·A·洛倫茲荷蘭物理學家亨德瑞克·安圖恩·洛倫茲(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在萊頓大學任教期間創(chuàng)立了電子論,并與塞曼因研究磁場對輻射現(xiàn)象的影響,發(fā)現(xiàn)塞曼效應,分享了190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4年他提出著名的洛侖茲變換公式,并指出光速是物體相對于以太運動速度的極限。洛倫茲不僅是物理學界的明星人物,由于其通曉人文地理,且掌握多門外語,是國際物理學界的各種集會很受歡迎的主持人,此次物理學家的峰會便是由其主持。P·朗之萬這些物理界的明星人物中,有一人還對中國物理學會的成立起過積極的作用,那便是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1872—1946)。朗之萬生于巴黎,1905年他看到愛因斯坦的論文后,對相對論表示了濃烈的興趣,并和愛因斯坦結(jié)下了深摯的友誼。他形象地闡述相對論并作了大量宣傳工作,因而有“朗之萬炮彈”的美稱。
1931年,正值“九一八事變”發(fā)生,朗之萬受國際聯(lián)盟委托來中國考察教育,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活動表示聲援。他甚至呼吁中國物理學界聯(lián)系起來,催化了當時醞釀已久的中國物理學會成立。朗之萬本人也成為中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名譽會員。P.埃倫費斯特埃倫費斯特(P.Ehrenfest,1880-1933,),荷蘭物理學家。如果說,玻爾的對應原理是在經(jīng)典物理學和量子力學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那么埃倫費斯特的浸漸原理則是兩者之間的又一座橋梁。
1906年,埃倫費斯特開始研究普朗克輻射定律的統(tǒng)計力學基礎(chǔ)。愛因斯坦對他的思想評價頗高,1914年稱埃倫費斯特的原理為“浸漸假說”。玻爾也充分肯定埃倫費斯特的貢獻,承認在自己后來的工作中浸漸原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P.A.M.狄拉克保羅·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是一位英國物理學家。他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創(chuàng)立量子電動力學;1928年建立“狄拉克方程”,即相對論形式的薛定諤方程;這個貌似簡單的方程式從理論上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對原子結(jié)構(gòu)及分子結(jié)構(gòu)都給予了新的詮釋。
1935年他曾來中國,在清華大學講學,并曾被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名譽會員。P.德拜彼得·德拜(Peter Debye,1884-1966,),是出生于荷蘭的美國物理化學家,發(fā)明了著名的德拜相機,使得X光材料分析成為一門課程。
1936年,因通過偶極矩研究及X射線衍射研究對分子結(jié)構(gòu)學科所作貢獻而獲諾貝爾化學獎。M.居里夫人物理學,在通常的認識中是被男性占據(jù)的領(lǐng)地。夢之隊差一點又將佐證這一常識,但偏偏就有那么個“出格”的人打破了這一“神話”,那便是居里夫人。
1867年出生的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盡管受教育較晚,卻一點都沒阻攔她在物理學、化學等領(lǐng)域的研究和所作的貢獻。居里夫人憑著堅韌的精神前進在嚴肅的學術(shù)領(lǐng)地中,她選擇“放射性”作為其一生要攻克的領(lǐng)地,研究了許多物質(zhì),發(fā)現(xiàn)釷及其化合物的特性與鈾相同。研究瀝青鈾礦時,她發(fā)現(xiàn)了鐳和釙。
1910年她成功地分離了純鐳。因居里夫人的突出貢獻,她曾兩次獲諾貝爾獎,1903年的物理獎,1911年的化學獎。與會的科學家是:A.皮卡爾德(A.Piccard)E.亨利厄特(E.Henriot)P.埃倫費斯特(P.Ehrenfest)Ed.赫爾岑(Ed.Herzen) Th.頓德爾(德康德)(Th. de Donder)E.薛定諤(E.Schrodinger)E.費爾夏費爾德(E.Verschaffelt) W.泡利(W.Pauli)W.海森堡(W.Heisenberg) R.H.否勒(R.H.Fowler) L.布里淵(L.Brillouin )P.德拜(P.Debye) M.克努森(M.Knudsen) W.L.布拉格( W.L.Bragg) H.A.克萊默(H.A.Kramers) P.A.M狄拉克(P.A.M.Dirac) A.H.康普頓(A.H.Compton )L.德布羅意(L. de Broglie) M.波恩(M.Born) N.玻爾(N.Bohr )I.朗繆爾(I.Langmuir) M.普朗克(M.Planck )M.居里夫人(Mme Curie )H.A.洛倫茲(H.A.Lorentz ) A.愛因斯坦(A.Einstein) P.朗之萬(P.Langevin)Ch.E.古伊(Ch.E.Guye) C.T.R.威爾遜(C.T.R.Wilson)O.W.里查遜(O.W.Richar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