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我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古往今來,書法的字體有很多,在書法界公認的有五體,這五種字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書法五體之篆書
通常,我們把大篆小篆,統(tǒng)一稱為篆體。
“大篆”的書寫較為復雜,且這種古老的字體,未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字形,書法初學者難以掌握,書法界推薦不多。
“小篆”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tǒng)一后的結果,是文字乃至文化的重大進步。從小篆開始,中國的漢字才有了整齊劃一字形,其曲折、婉轉的字形結構,有一種獨特的美。
秦時的丞相李斯為“小篆”創(chuàng)立者,他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留名的書法家,即《嶧山刻石》,原石可惜已經(jīng)被毀,現(xiàn)所見為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xiàn)藏在西安碑林。
石門頌
書法五體之隸書
“隸書”也是秦時產(chǎn)生的字體,有秦隸與漢隸之分,“隸書”有一個專有的形容詞“破圓為方”,改變漢字之前圓形線條的寫法,而為方塊字,講究“蠶頭燕尾”?!半`書”出現(xiàn)的書法上說的“鋒”, 從此,書法有真正的依據(jù)。
隸書最初是一種為了方便抄寫的字體,上承篆書,之后直接影響了魏晉南北朝及唐代的書風,在我國書法發(fā)展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隸書的精良作品多數(shù)體現(xiàn)在碑石雕刻上,較出眾的有《乙瑛碑》、《曹全碑》、《石門頌》等等。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書法五體之楷書
“楷書”由“隸書”演變而來,最初是南北朝時期產(chǎn)生的魏碑書體,但性質尚未成熟。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最早最為出名的“楷體”書家。
“楷書”的最高峰并對后世有巨大影響,是在唐朝,經(jīng)過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初唐一代書法家,確立風格,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傳承,自成一格,從此橫平豎直、規(guī)范工整、端莊平穩(wěn)的“楷書”,便成了歷代書法學習的模范。所以“楷書”一般亦稱“唐楷”。
“楷書”有楷書四大家,即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趙體)。他們的書法杰作,被歷朝歷代的書法家爭先模仿,是書法入門,書法初學者的重要選擇。
蘭亭序
書法五體之行書
“行書”是一種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相傳是東漢書法家劉德升所創(chuàng),
“行書”,書寫起來比楷書快速、隨意、靈活,又較草書含蓄收斂,中規(guī)中矩。因此,“行書”又有“行楷”與“行草”之分。
行書公認最佳書法家當屬“二王”,即王羲之、王獻之,其中“書圣”王羲之為最。蔡襄、蘇軾、文征明,董其昌也是“行書”書法的佼佼者。
行書最為著名的“天下三大行書”,為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
自敘帖
書法五體之草書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是“隸書”的草寫,其特點規(guī)矩嚴格,字體有連筆,結字簡約,字形扁方,獨立。
“今草”是東漢的張芝所創(chuàng),是為“章草”的進一步演變,亦稱“小草”, 字形方長,筆畫連綿回繞,文字之間有聯(lián)綴,書寫簡約方便。
“狂草”是在“今草”基礎上的發(fā)展而來,也叫“大草”、“醉草”。 “狂草” 筆勢相連而圓轉,字形狂放多變,大起大落,大開大合,氣勢壯觀。
總的來說,“草書”這種書體,書寫飛速,打破了一般字體的格式規(guī)范,點畫結構富于變化,線條流動性強,隨性,灑脫,是最為表現(xiàn)書寫者個性、情緒的一種字體。
“草書”看似自由雜亂無章,其實也是有其必須遵守的規(guī)律,歷代“草書”書法家,其楷書,行書必有深厚的功力,由此書法初學者建議先書楷書,不推薦草書。
“草書”代表作有:智永《真草千字文》、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