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拉丁文轉(zhuǎn)寫為 Aisin Gioro ,是清朝皇室姓氏。
滿語“愛新”是族名,“金”的意思?!坝X羅”是姓氏,是以努爾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覺羅”(今黑龍江省伊蘭一帶)作為姓氏,發(fā)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皭坌掠X羅”這一姓氏的含義是,像金子般高貴神圣的覺羅族。清代將愛新覺羅氏分為宗室和覺羅,以示血緣遠近區(qū)別,同時將一些有功之臣賜姓為覺羅,如覺羅納木泰(原姓舒穆祿)、覺羅吳拜(原姓瓜爾佳)等。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漢姓,如金、王、孫、艾、羅、肇、范等。覺羅一詞在女真語里是“遠方”的意思,后來,就演變成了遠支,與 mukun 宗室區(qū)別開來,比如滿語里goro mafa 外祖父 goro mama 外祖母 goro omoro 外孫,覺羅其實就是遠支的意思。覺羅后來發(fā)展成為一個姓gioro。古代的女真族人并不重視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為姓。比如完顏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顏,葉赫部的人就大都姓葉赫。努爾哈赤遠祖姓夾古,是愛新(舊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遠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覺羅。遂隨部族冠姓愛新(滿語: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為遠支,則冠以覺羅(滿語goro或gioro,遠支的意思)。遂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其子皇太極建國清朝,效仿漢制,取消遠支大宗之分,使愛新覺羅成為一個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遠支宗室劃分詳細,遂許多姓氏就出現(xiàn)了覺羅的劃分: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葛籣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諸覺羅的前兩(三)個字是地名或身份,后兩個字是姓。 愛新覺羅氏統(tǒng)治中原初期,子孫并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采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乾隆時,又根據(jù)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后人用“永”、“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恒”、“啟”,咸豐時定“燾”、“闿”、“增”、“旗”。
1938年修續(xù)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愛新覺羅氏宗室近支輩份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則改名為“允”字輩,但其子乾隆帝弘歷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諱。當乾隆傳位予永琰后,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將永琰改名為颙琰。道光帝綿寧繼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 家族龐大,為了細分,由嘉慶開始,又規(guī)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豐帝叫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慶親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則是“力”部。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shù)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自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jīng)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王妃皇后,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與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tǒng)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學者認為,后金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后,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后裔已達2萬人。
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后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后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tǒng)的后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么,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后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后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后裔近14萬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由于處于一個擁有特權(quán)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tǒng)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tǒng)計已很困難。但1937年之前康德偽皇帝在偽滿洲國最后一次整體的修繕了家族譜系,所有宗室、覺羅都羅列其上,現(xiàn)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后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根據(jù)原先存留下來的碟譜和東北遼中新民地區(qū)的情況又由家族族長帶領修繕了譜系,《愛新覺羅宗譜密雅納支》 每十年系統(tǒng)修訂一次,已經(jīng)成為定規(guī)。經(jīng)遼寧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批準,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恢復了家廟,每年的陰歷五月十三舉行家族內(nèi)祭祀。 不過,一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系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jù)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其實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親結(jié)婚,幾乎是沒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現(xiàn)在估計子孫很少。 愛新覺羅這個姓,后來也有了簡化,有的改為"肇",有的為"羅"等等。 愛新覺羅氏后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其生活狀態(tài)多種多樣,對待“愛新覺羅”姓氏的態(tài)度也各不相同。編輯本段愛新覺羅氏現(xiàn)代名人愛新覺羅·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滿族,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同母弟弟。生于北京清皇室醇親王府。愛新覺羅氏。其父醇親王載灃是光緒帝載湉之五弟,為清末監(jiān)國攝政王。末代皇帝溥儀為其胞兄。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
1961年1月30日,周恩來總理接見了溥儀、溥杰及其親屬,鼓勵他們?yōu)樽鎳龀鲐暙I。溥杰十分感激,在詩中寫道:"今朝燦燦紅旗下,新舊河山迥不同",真誠表示"矢當珍此桑榆景,盡我余齡覓寸陰"。果由一封建皇弟轉(zhuǎn)變?yōu)槿嗣裾?quán)最高立法機關成員。他不僅熱心社會公益活動,而且將多年的積蓄捐獻給第十一屆亞運會組委會,受到社會稱贊。 溥杰自幼精習書法、詩詞,具有堅實雄厚的詩、書功力,是海內(nèi)外知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為海內(nèi)外所珍藏。他將自己的書法經(jīng)驗總結(jié)為:"腕頭力氣剛渾勁,紙上臨摹守碎離。心正自然豐筆韻,形拘自得趨豐姿。"在書界可謂自成一家之言。由于他身世獨特,有感而發(fā),感情真摯,意境求新,他的詩詞也很有特點。著有《溥杰詩詞選》傳世。北京市西城區(qū)地安門內(nèi)大街36號的滿福樓的招牌三字亦是其題字。 愛新覺羅·溥任,又名金友之,1918年9月生于北京什剎海北岸攝政王府。醇親王載灃之子愛新覺羅。溥任,宣統(tǒng)帝溥儀之弟。現(xiàn)在世 愛新覺羅·毓嶦,號君固,1923年10月10日生于大連。他的父親溥偉于清光緒年間承襲了恭親王爵。毓嶦在清皇室輩分的排列中屬于乾隆皇帝欽定的“永、綿、奕、載、溥、毓、恒、啟”中的“毓”字輩。
1939年,毓嶦承襲了和碩恭親王爵位,他也是中國最后的恭親王?,F(xiàn)在世 愛新覺羅·恒山 1954年生于沈陽,現(xiàn)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shù)研究會研究員、中國社會名人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名人藝術(shù)研究會企業(yè)名人委員會主任、遼寧大學客座教授、遼寧省藝術(shù)學院教授、沈陽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沈陽中山金石書畫會顧問,北京新時代國際傳媒廣告有限公司簽約畫家 愛新覺羅·恒鈦 1954年生于北京。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民族師范學院和中央美術(shù)學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親王奕宗后代 愛新覺羅·啟祥 1931年11月生于滿州里,滿族正黃旗人,字景輝,號長白臥龍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襲和碩莊親王允祿之九世孫、同治輔國公載勛之四世孫、光緒鎮(zhèn)國將軍毓愍之孫、愛新覺羅·恒錕之長子、即康熙帝十世孫。 世界文化藝術(shù)研究中心特約顧問編委,中華人物大典,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特約顧問編委,中韓文化藝術(shù)中心特聘美術(shù)師(教授)。 愛新覺羅·啟驤 字騰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是清雍正第九代孫。 愛新覺羅·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滿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孫,著名書畫家愛新覺羅·溥佐之子。 愛新覺羅·啟新 一九四二年生,北京人。清皇族后裔,現(xiàn)為北京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墨林書畫院資深書畫家。其書法筆力遒勁,灑脫自然,深受業(yè)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評。其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級美術(shù)展覽中獲獎并被相關藝術(shù)機構(gòu)收藏 . 愛新覺羅·啟功 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滿族,愛新覺羅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第八代孫。 金溥聰 本名愛新覺羅溥聰,臺灣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長。 愛新覺羅?啟星 女,滿族,北京人,演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民族電影委員會委員,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畢業(yè),文學學士學位。拍攝《康定情歌》、《濠情歲月》、《尋找劉三姐》等十幾部電影作品,榮獲第二屆澳門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新人獎,第六屆中美電影節(jié)“金天使”年度杰出新秀獎,首屆澳門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提名獎,第十二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金鳳凰”新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