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 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 也省稱“太史公”。
“史記”本來是古 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 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 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 于漢武帝征和三年 。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 府做太史令,負(fù)責(zé)管理皇家圖書和收 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 編寫一部通史,愿望沒有實現(xiàn)就死去 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 未竟的事業(yè)。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 始學(xué)習(xí)當(dāng)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 舒、孔安國學(xué)過《公羊春秋》、《古文 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 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 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 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 的史實的實地調(diào)查,司馬遷開闊了胸 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 作了很好的準(zhǔn)備。 司馬談死后,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 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xiàn) 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 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 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 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 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 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 敵,又沒有救兵,責(zé)任不全在李陵身 上。漢武帝認(rèn)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 護(hù)開脫,貶責(zé)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 哥哥李廣利。于是,把司馬遷投進(jìn)監(jiān) 獄,處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獄, 更加發(fā)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 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 遷死后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 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于 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 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 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 的歷史。據(jù)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jì)十 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 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 《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 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 《景帝本紀(jì)》、《武帝本紀(jì)》、《禮 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 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 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 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 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 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 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 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 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dāng)廣泛。當(dāng)時社 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 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 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 地調(diào)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 《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 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rèn)真 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 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 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 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yán) 肅認(rèn)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 內(nèi)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