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唐朝赴日使者是632年8月被唐太宗派遣的新州刺史高表仁,為唐朝四品官員,比前隋裴世清那個九品鴻臚寺掌客來看,可見當時唐朝對日本外交方面還是很重視的。
但是這個高表仁卻不是個搞外交的人才,在日本與王子爭禮(應(yīng)該是要日本行藩臣禮),一怒之下“不宣朝命”而返。表仁無綏遠之才,與王子爭禮,不宣朝命而還?!杜f唐書》那么是因為唐朝赴日使者和歷史大背景沒關(guān)系,意義不夠嗎?當然也不是,唐朝派往日本的第二批到第六批使者所處的時代就更有故事可挖了,剛好是唐朝、新羅、高句麗、百濟、日本5國大亂斗,最終唐羅聯(lián)軍消滅高句麗百濟的東亞國際戰(zhàn)爭時期。唐日大戰(zhàn)之后,唐朝使者赴日7年間次數(shù)多達5次,多的時候使團有兩千人。664年5月由百濟鎮(zhèn)將劉仁愿派遣的朝散大夫郭務(wù)悰一行共30人到達日本。663年,唐軍采用火攻擊敗日本和百濟聯(lián)軍,消滅百濟國,也就是知名的白江口之戰(zhàn)。此時百濟鎮(zhèn)將遣使日本,無論怎么說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事件。不過因為郭務(wù)悰他們不是唐朝中央派來的使者,所以被日本拒絕進入都城,書信也被退回。今見客等來狀者,非是天子使人,百濟鎮(zhèn)將私使。是以使人不得入國,書亦不上朝廷?!渡凄弴鴮氂洝返谌桓叭仗剖故?65年9月前去日本的劉德高,使團共254人,上一次未被日本接納的郭務(wù)悰等人也在劉德高使團內(nèi)。不過此次因為劉德高的身份是“唐國使”,所以成功被日本護送入京賜宴,并派人回送。壬辰,唐國遣朝散大夫、忻州司馬、上柱國劉德高等。是歲,遣小錦守君大石等于大唐云云(蓋送唐人使)。——《日本書紀 天智紀》第四位赴日唐使667年1月到達日本的熊津都督府下轄熊山縣令、上柱國司馬法聰也是百濟鎮(zhèn)將派遣,但他的任務(wù)其實主要是為了送還日本遣唐使。第五位赴日使同樣為百濟鎮(zhèn)將劉仁愿派遣的李守真,于671年七月到日本。郭務(wù)悰也帶領(lǐng)使團第三次來到日本。那么是唐朝赴日使節(jié)沒有什么傳奇經(jīng)歷嗎?這就更不是了,【太平廣記】所引【紀聞】一書就收錄了唐高宗時期遣日使的遭遇。這批使者奉命聯(lián)絡(luò)新羅與日本國,結(jié)果在離開新羅前去日本時遭遇大風在海上漂流數(shù)十日,最后漂到了一個食人族聚居地:忽風止波靜,至海岸邊,日方欲暮。時同志數(shù)船,乃維岸登舟,約百有余人。岸高二三十丈,望見屋宇,爭往趨之。有長人出,長二丈,身具衣服,言語不通。見唐人至,大喜。于是,遮擁令入宅中,以石填門,而皆出去。俄有種類百余,相隨而到。乃簡閱唐人膚體肥充者,得五十余人,盡烹之...即便不提這么驚悚的恐怖故事,遣日使們留下的記載也有很多傳奇之處:公元778年,唐代宗命宦官趙寶英等赴日以結(jié)鄰好。本來趙寶英他們要由揚州造船啟程,但因為船只趕造工期不夠,最后就將使團分為3批,乘著正打算回國的遣唐使的4條船順路前往日本。結(jié)果路上趙寶英的主船被風浪打破,趙寶英等63人皆溺水而死。坐著三號船的使團判官孫興進一行人也遭遇險情“船僅得浮”,但在接力搶修之下勉強支撐到了肥前國橘浦。而最坎坷的是四號船的唐朝使團判官高鶴林一行,被風暴吹去了耽羅國,也就是今天韓國濟州島。當時耽羅還是個獨立的小國,大多數(shù)四號船的船員登岸后就被土著們抓了起來。其中一個叫韓國連源的日本錄事比較機靈,“陰謀解纜而去”,帶著四十多人成功脫逃。而高鶴林等5名唐朝使團成員就滯留濟州島,后來莫名其妙被新羅國相救,并和新羅使節(jié)一起到達日本。孫興進到達日本后,日本方面也立刻給予優(yōu)待,卻遲遲不安排他們?nèi)刖?,原來是當年正好還有渤海國使在日本訪問,如果此時唐使入京,未免日渤兩國都要對唐使畢恭畢敬,這讓一向希望渤海對自己稱臣的日本如何接受呢?而在渤海人走后,日本朝野又陷入了另一個問題,雖然日本一向自視甚高,但面對體量巨大的唐朝自然難以與其爭鋒,因此朝中對是否要向唐使行藩國之禮展開大辯論,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大納言石上宅嗣為代表的“須用藩國之儀”派取勝,天皇“遂降御座”。所以說,唐朝遣日使者的故事的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