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法:俳句有特定格式,分別由五、七、五音節(jié)的三個不壓韻詩行構成,共十七字音。
1)它的第一句為五音,稱為初句,第二句為七音,第三句為五音結束,稱為結句。2)俳句的創(chuàng)作一般遵循一個基本規(guī)則:俳句中一般要有一個季語。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jié)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像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面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于幼小時代或故鄉(xiāng)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4)偶爾還有無季俳句和自由律俳句。無季俳句,顧名思議,就是不要俳句中的季語。自由律俳句則徹底連俳句的格式也放棄。俳句是格調高雅、古典式的詩,承襲了日本傳統(tǒng)的審美意識。
二、定義: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它源于日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從音頻中我們可以聽出,這是對偶的詩句,這種古典短詩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三、例子:1)日本明治時期(約等于中國的晚清)詩人高野竹隱的《水調歌頭》:“天風吹散發(fā),倚劍嘯清秋,功名一念銷盡,況又古今愁。漫學宋悲潘恨,休效郊寒島瘦,恐白少年頭。我欲乘楂去,招手海邊鷗。//吹鐵笛,龍起舞,笑相酬。大呼李白何處,天姥夢游否?杯浸琉璃千頃,月照山河一片,萬古此滄州。何似控黃鶴,飛過漢陽樓。 2)日本明治時期詩人森槐南的《國香慢——送黃吟梅歸清國,即題其東瀛游草后》:“草綠瀛洲,被春鶯宛轉,把夢勾留。當時別魂銷矣,餞子江樓。猶道題襟墨澹,待重續(xù)、漢上風流。何思掉頭去,浩浩乘風,泛泛如鷗。//碧云飛不斷,渡蓬萊清淺,萬里周游。遺珠滄海,探遍明月當頭。謾說瑤華載乘,讓奇句、古錦囊收。如何獨披卷,忽與梅花,吟斷離愁?!?三、《荒城之月》,是日本明治時期詩人土井晚翠的詩作,1901年由“日本近代音樂之父”瀧廉太郎譜成曲,從此廣為傳唱:“春日高樓明月夜,盛宴在華堂。杯觥人影相交錯,美酒泛流光。千年蒼松葉繁茂,弦歌聲悠揚。昔日繁華今何在,故人知何方?……浩渺太空臨千古,千古此月光。人世枯榮與興亡,瞬息化滄桑。云煙過眼朝復暮,殘夢已渺茫。今宵荒城明月光,照我獨彷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