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國際大學生運動會概況(1924-1949年) 屆次 舉辦時間 舉辦地點 1 1924 華沙(波蘭) 2 1927 羅馬(意大利) 3 1928 巴黎(法國) 4 1930 達姆施塔特(德國) 5 1933 都靈(意大利) 6 1935 布達7a64e58685e5aeb931333238643734佩斯(匈牙利) 7 1937 巴黎(法國) 8 1939 摩納哥(摩納哥) 9 1947 巴黎(法國) 10 1949 布達佩斯(匈牙利) 分裂時期的國際大學生運動會概況(1951-1957年) 舉辦時間 舉辦地點 1951 柏林(民主德國)/盧森堡(盧森堡) 1953 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多特蒙德(聯(lián)邦德國) 1954 布達佩斯(匈牙利) 1955 華沙(波蘭)/圣塞瓦斯蒂安(西班牙) 1957 莫斯科(蘇聯(lián))/巴黎(法國) 1957年,為了慶祝法國全國學聯(lián)成立50周年,在巴黎舉行了國際性的大學生運動會和國際文化聯(lián)歡節(jié)。經與會30個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決定以后定期舉辦世界性的大學生體育比賽,定名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原則上每兩年舉行一屆。 1959年,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意大利都靈舉行,來自45個國家的985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至1999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已舉辦過20屆。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概況 屆次 舉辦時間 地點 參賽國家和地區(qū) 運動員人數(shù) 1 1959 都靈(意大利) 45 985 2 1961 索非亞(保加利亞) 32 1270 3 1963 阿雷格里港(巴西) 27 713 4 1965 布達佩斯(匈牙利) 32 1729 5 1967 東京(日本) 30 937 6 1970 都靈(意大利) 40 2080 7 1973 莫斯科(蘇聯(lián)) 64 2765 8 1975 羅馬(意大利) 40 712 9 1977 縈非亞(保加利亞) 85 3232 10 1979 墨西哥城(墨西哥) 85 3500 11 1981 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 87 2915 12 1983 埃德蒙頓(加拿大) 69 2402 13 1985 神戶(日本) 106 3949 14 1987 薩格勒布(南斯拉夫) 121 3904 15 1989 杜伊斯堡(聯(lián)邦德國) 90 3000 16 1991 謝菲爾德(英國) 101 3346 17 1993 布法羅(美國) 130 6000 18 1995 福岡(日本) 163 5740 19 1997 卡塔尼亞(意大利) 160 6000 20 1999 帕爾馬(西班牙) 114 5776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正式規(guī)定的比賽項目一般有田徑、游泳、跳水、水球、體操、擊劍、網球、籃球和排球等9項,但東道國有權再增加1項。例如1977年的東道國保加利亞增加了摔跤,1979年墨西哥增加了足球,1985年日本增加了柔道。1960年,仿奧運會賽制,又在法國夏蒙尼舉辦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起初,夏季運動會和冬季運動會分別在單數(shù)和雙數(shù)年舉行,從1981年起改為在同一年舉行。至1999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已舉辦過19屆,比賽項目有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臺滑雪、冬季兩項、冰球、北歐兩項、滑板滑雪。 1959年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參加了部分田徑項目的比賽。從1961年第二屆起至第八屆,中國均未派團參加。1975年,中國被接納為國際大學生體育聯(lián)合會正式會員。從1977年第九屆起,中國派團參加了迄今為止的歷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由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規(guī)模僅次于奧運會的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自1959年舉辦第一屆比賽后,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紛紛派出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參加角逐。從60年代以來,在歷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上,共打破了18項田徑和游泳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