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身,也就是生魚片,廣東地區(qū)稱之為魚生,日語音譯叫沙西米。
魚塊在切了之后為了讓吃的人知道是什么魚,就插魚翅或者魚鰓在上面,魚塊叫切身,也叫刺身,為了避諱武士道的“切腹自盡”,不說切,而說刺。說到刺身,還是要從日式飲食文化說起,他們強調(diào)食物的本味,更講究食材。所以總是強調(diào)說用最少的處理方法,生食大于烤大于煮,那么簡單的切、最簡單的調(diào)味料就很符合了。刺身的前身被稱之為膾,就是把肉切得細細的和調(diào)料攪拌在一起吃,而刺身是魚肉較大塊,有單獨的碟子放醬油醋或者芥末蘸著吃。在中國古代就很流行這樣的吃法,所以日本的這些料理也可以說是中國傳過去的,只是現(xiàn)在中國的料理不太流行,在廣州、福建這些地方還是有的,說白了都是咱老祖宗的東西。刺身的種類有很多,比如鮪魚、比目魚、海膽、河豚、魷魚、扇貝、豬牛羊等都可以,,日料多海魚,淡水魚如鯽魚、鯉魚等也可,但多寄生蟲。最后,為什么貴。第一個是食物本身追求極新鮮,因此在魚的品質(zhì)和種類上就有要求了,成本自然高,日料多海魚,淡水魚多寄生蟲;其次,日式文化部分的文化溢價,吃的就是逼格。很多中國的日料店的價格標(biāo)價太高,那就是店家無良了,媽的做的難吃還這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