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日語的表音文字。
“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kana)”。漢字為“真名(mana)”。假名主要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平假名源于漢字草書,正式使用約從公元九世紀起;片假名源于漢字楷書,正式使用約從公元十世紀起。早期的日語沒有文字系統(tǒng),自漢字傳入日本,日語開始用漢字來書寫。當時的日語文字系統(tǒng)和今天的漢語文字系統(tǒng)一樣是單一的,不過,日語的文字系統(tǒng)并沒有停留在這一狀態(tài)。約公元九世紀,日本人以中國漢字為基礎創(chuàng)造了假名,并排列成五十音圖。擴展資料:日本“脫漢”成果是“假名”(かな,kana),分為“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與“片假名”。二者的造字目的不同?!捌郊倜笔菫榱藭鴮懞透?、物語而誕生;“片假名”則為了解讀漢文而出世。前者的創(chuàng)始人是女性,后者的主要書寫者是男性。由于宮廷女人長年抄寫《萬葉集》,而“萬葉假名”的漢字,都有固定字音,寫著寫著,無形中便簡略了漢字,變成類似草書的字體,積年累月,就成為“平假名”。另一方,要學漢文的宮廷子弟或考上大學的精英,為了將漢文念成日本固有語音,只好在漢文旁加上種種拆解漢字而成的助詞與記號,這些助詞與記號,正是“片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