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日語里面,沒有武士刀一說。
這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如果硬要翻譯,譯成日語也是日本刀。在日語里面,劍(音讀:ken)、刀(訓讀:katana)泛指日本刀。當然直接說日本刀也行。日本刀種類廣泛,主要有:野太刀、飾太刀、太刀、小太刀、打刀、脅差(又作:脅指)、短刀、鎧通、薙刀(亦作剃刀)、劍(訓讀cturugi)、守刀。野太刀:巨型長刀,日本南北朝時期騎兵作戰(zhàn)用,通常需要別人配合才能拔刀、納刀。太刀裝、刀刃朝下佩戴。飾太刀:裝飾異常華麗的太刀,最早由平安時代的公卿佩戴,刀姿也優(yōu)美修長??傊乃嚪妒?。但不過是作為公卿們的裝飾品罷了。刀刃朝下佩戴。太刀:長度不及野太刀,但一般長于打刀。刀姿豪壯,用于騎兵作戰(zhàn)。太刀裝、刀刃朝下佩戴。小太刀:可以理解為太刀中的脅差,一般刃長50cm左右,這也和大一點的脅差差不多。太刀裝,刀刃朝下佩戴。打刀:適用于步戰(zhàn)、巷戰(zhàn)的刀具。發(fā)源于足利幕府時期,于安土桃山時代發(fā)揚光大。與太刀不同的是打刀刀刃朝上佩戴、刀裝樸實、一般刃長60cm~75cm,長短適中,日本各種劍術流派也幾乎都使用打刀。戰(zhàn)國時期的武士經(jīng)常把打刀和脅差一起戴在腰間,合稱“大小一腰”。脅差:長度較打刀短,作為長兵器的補充使用。佩戴方式與打刀一致。短刀:短小且制作精美。高階武士佩在腰間,一只手拿著扇子吟詩作對。偶遇手下謀反還可以切腹。。。鎧通:短、細、薄、窄。鋒利無比。戰(zhàn)場上制住敵方武將后用其破甲殺死對手。這也是其稱作“鎧通”的原因。薙刀:大身刀,長桿。作為長兵器使用,僧兵、女武者多有使用。劍:很早就不作為武器使用了。只作奉納神明用。守刀:一種短刀,作為護身符攜帶。另外,日本刀概念中是還包括長槍的。講起來那就太多了。大身槍、直槍、十文字槍。。。。所以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