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街,古稱五馬坊,是溫州市區(qū)最著名的一條商業(yè)街。
2006年進行徹底的翻新,并保留了原來的風貌。相傳東晉“書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時始有五馬坊。明嘉靖《溫州府志》載:“王羲之,山陰人,為永嘉郡守,出乘五馬,老幼仰慕,為立五馬坊”。清光緒《永嘉縣志》亦載:“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馬,繡鞍金勒,出則控之,故今有五馬坊”。唐宋以來,“五馬坊”之名沿襲不變。宋哲宗時,楊蟠知溫州,于城中置三十六坊,內(nèi)即有五馬坊。至清代,將坊改為街巷,五馬坊也改名五馬街;同時一分為二,一條稱五馬直街,即郡治前或譙樓前南北縱向的街道。民國時期已改稱公安路。另一條稱五馬橫街,即現(xiàn)在東西橫貫的五馬街。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并無確鑿史料可考;因此對五馬坊的由來,又有兩說:一說王羲之曾任會嵇(今紹興)內(nèi)史,性喜游覽山水;他去官后,遍游東、中諸郡,所以其“游騎”也到過永嘉。永邑人為紀念這位名士,乃立五馬坊。另一說認為五馬妨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來,卻是“謝靈運為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坊”(見洪慶商《韓文之正》)??傊?,“五馬坊”不管是由王或謝而立,其起源已久,且與太守使用五馬有關,這點是可以肯定的。五馬街的由來很久以前,溫州五馬街不是叫五馬街,也不曉得叫什么。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里都聽見一陣陣\"得得得\"馬跑過的聲音。開門一看,又不見馬的影子。那時候,這條街上住著一個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塊石頭。每日打草鞋時節(jié),他把草放在這塊石頭上慢慢捶軟。石頭是青色的,因為捶得長久了,光溜溜,也蠻好看。一日,有個人看見這塊石頭,就去對老人說:\"老伯,你這塊石頭賣給我吧,我給你五兩銀子!\"老人聽了有些奇怪,搖搖頭:\"我不賣,這塊石頭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舍不得賣。好多看熱鬧的人都覺得這人要花很多的銀子買一塊石頭,實在奇怪。那人走了。老人不放心,怕石頭被人偷去了,就把石頭搬到屋里來。過了三日三夜,那個客人又來了。他帶來更多的銀子,想請老人將石頭賣給他。那客人一看石頭沒有了,很著急,趕緊問老人。老人告訴他,已經(jīng)搬到屋里來了。\"幾日了?\"那客人慌張地問。\"三日三夜。\"老人說。\"唉!\"那客人嘆了一口氣,說:\"現(xiàn)在你就送給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寶客。我看到你這塊石頭上有五匹馬,石頭放在外面,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長得活潑健壯。現(xiàn)在你把石頭搬到屋里,五匹馬沒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說著,那采寶客就把石頭一翻,果真石頭上有五匹馬的影子,只是不動了。聽的人都為老人嘆可惜,說他運氣不好。老人呢,一點不在乎。他說:\"以前我不曉得它是寶貝,但我把它當做寶貝?,F(xiàn)在這五匹馬不動了,我捶還是照樣便當,還象寶貝嘛!\"以后老人照舊勤勤懇懇打草鞋賣,照舊用這塊石頭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后,大家叫老人住的這條街為五馬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