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在我國非常有地位,不但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與螳臂當車的故事,還有螳螂拳……后來還有以螳螂命名的電視螳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
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qū)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螳螂可捕食40余種害蟲,如蠅、蚊、蝗、蛾蝶類及其幼蟲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蟲,蟬、飛蝗、螽斯等大型昆蟲。
螳螂對人類有哪些作用希望能解答下
螳螂在我國非常有地位,不但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與螳臂當車的故事,還有螳螂拳……后來還有以螳螂命名的電視螳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
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qū)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螳螂可捕食40余種害蟲,如蠅、蚊、蝗、蛾蝶類及其幼蟲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蟲,蟬、飛蝗、螽斯等大型昆蟲。
它可以吃很多害蟲,比如蚊子,蝗蟲等
它讓我學會了螳螂拳,野外生存我可以捕蟬
中藥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蟲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含有7種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頻和收斂作用。磷脂有減輕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并能促進紅細胞的發(fā)育及其他細胞膜合成,桑螵蛸性味甘、咸、溫、無毒,入肝、腎經(jīng)。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之功能。主治遺尿、遺精、便頻、腎虛腰痛、神經(jīng)衰弱,也適用于婦女帶下、經(jīng)血不調(diào)等癥。桑螵蛸的市場價格已經(jīng)達到60-80元/千克。
【藥名】螳螂 【別名】不過、蟷(蟲曩)、蛑、巨斧、拒斧、髦、天馬、螗螂、石螂、齙朧、食朧、刀螂、蟷螂、斫父、斫郎、猴兒、怒備、馬螂康
【漢語拼音】tang lang
【英文名】Mantis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功效】定驚止搐;解毒消腫
【科屬分類】螳螂科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螳螂,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nèi)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jié)后一齊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見用者,惟《普濟方》(按:應作《圣濟總錄》)治驚風,吹鼻定搐法中用之,蓋亦蠶、蝎定搐之義,古方風藥多用螵蛸,則螳螂治風,同一理也。
【主治】小兒驚癇抽搐;咽喉腫痛;疔腫惡瘡;腳氣
【生態(tài)環(huán)境】
1.棲于草叢及樹枝上。
2多棲于向陽背風的灌木、矮小叢及草叢茺地處。
4.?;顒佑谵r(nóng)田附近的瓜架、桑樹、灌木或墻壁上。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間捕捉,曬干。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動植物形態(tài)】
1.大刀螂,體形較大,長約8cm。黃褐色或綠色,頭三角形,前胸背后板、肩部較發(fā)達,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寬。前胸細長。前翅革質(zhì),前緣帶綠色,末端的較明顯的褐色翅脈;后翅比前翅稍長,有深淺不等的黑褐色斑點散布其間。雌蟲腹部特別膨大。足3對前胸足粗大,,鐮刀狀。中足和后足細長。
2.南方刀螂,體中等大小,細長,體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復眼大而突出,單眼3個,紅棕色,呈“品”字形排列,前胸長,前胸背板兩側(cè)幾平行,中間有一淺縱溝。翅淡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節(jié)三角形,兩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顯的橘紅色斑紋。中足和后足細長。
3.小刀螂,體中等大小,長4.8-6.5cm,色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規(guī)則的刻點散布其間。頭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細長,側(cè)緣細齒排列明顯。側(cè)角部的齒稍特殊。前翅革質(zhì),末端鈍圓,帶黃褐色或紅褐色,有污黃色斑點。后翅翅脈為暗褐色。前胸足腿節(jié)內(nèi)側(cè)基部及脛節(jié)內(nèi)側(cè)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紋。
4.文腹螳螂,體中等大小,綠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復眼發(fā)達,單眼3個。前胸粗短,前半部兩側(cè)擴大,最大寬度為最狹處的2倍。兩側(cè)有明顯的小齒。前翅革質(zhì),狹長如葉片狀,外緣及基部青綠色,中部透明,外緣中間有淡黃色斑塊;后翅膜質(zhì)。前中鐮刀狀,前足基節(jié)下緣有4個齒。中足和后足細長。
【功效分類】平肝熄風藥;活血祛瘀藥
【性味】味甘;咸;性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1-2只。外用:適量,搗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調(diào)敷。
【出處】《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