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氏又稱納喇氏、納蘭氏,為滿族人的姓氏之一,依其部族還分有葉赫那拉氏、哈達納拉氏及烏喇那拉氏(或稱烏拉那拉氏)等。
其中葉赫那拉氏為滿族八大姓之一。納喇[納喇、那拉、納蘭、納拉,讀音作nà lā。一.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于古女真族、蒙古族、高麗族納喇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納喇氏,滿語為Nara Hala,是滿族八大著姓之一,氏族甚繁。有人說:如今在滿族同胞中,比較容易分辨的是那氏。凡姓那的,無一例外,都是滿族人,為“葉赫那拉的后代”。這樣評說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其實,納喇氏在蒙古族、鄂溫克族、朝鮮族等民族中皆有,就是那氏亦并非全都是滿族人。春秋時期,楚國把商王武丁后裔所建的權(quán)國滅掉后,改設(shè)成縣,而將權(quán)國貴族遷往于那處城(今湖北荊門那口城),后來權(quán)國人中就有以其地名為姓氏的,成為了那氏。漢朝時期有個那縣(今寧夏固原),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中就有那氏。漢朝末期西域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有破落那氏,其后代在漢化時也有取漢字諧音單姓為那氏者。古羌族的一部份人也有在漢化過程中,取漢字諧音單姓為那氏。實際上,滿族的烏喇納喇氏、哈達納喇氏、輝發(fā)納喇氏、那木都魯氏、赫特拉那氏、夸爾那氏、瑪那依爾氏、莽那特氏、那克塔氏、那勒加氏、那木圖氏、納塔氏,蒙古族的納伊氏、納賴氏、那顏吉歹氏、納雅氏,鄂溫克族的納哈塔氏,其后所冠的漢姓中也多有那氏。納喇氏,亦作那拉氏、納蘭氏、納拉氏,是滿族先世最早的著姓之一,源出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即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那懶氏。遼、金時期,稱作拿懶氏、拿氏。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母親就是拿懶氏。在蒙古語中的“納喇”是“太陽”的意思,俄國學者史祿國說滿語“納喇”是“耙子”的意思,顯然是錯誤的。老滿語是滿族著名學者納喇·額爾德尼按蒙文滿語創(chuàng)建的,其字義仍是“太陽”。在明朝末年,納喇氏家族非常強盛,分為五個較大的支脈:
①葉赫納喇氏:葉赫那拉氏是明朝末期葉赫國主之族,下轄十五部。其先世本為蒙古族土默特氏,后滅扈倫納拉部,占據(jù)其地,遂改姓納喇,自號葉赫那拉氏。其族世居葉赫地區(qū)(今吉林梨樹),包括四平市的廣大地區(qū)。當時有葉赫城(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張城(今吉林葉赫河流域)、阿氣蘭(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烏蘇(今吉林伊通)、吉當阿(今吉林伊通)、雅哈(今吉林四平)、黑爾蘇(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處)、阿敦(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喀布齊賚(今黑龍江齊齊哈爾東北一百五十公里處)、俄吉岱(今黑龍江齊齊哈爾東一百五十公里處)、扎濟里城(今吉林葉赫河流域張城東側(cè))、彝巴丹(今吉林伊通河流域)等地區(qū)。其族與愛新覺羅是“歡喜冤家”,既是仇國,又是世代姻親。因此,葉赫納喇氏族名門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漢姓那氏、葉氏,額駙蘇納之族則冠蘇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孝慈高皇后、側(cè)妃,金太宗繼妃、側(cè)妃,乾隆大帝貴妃,咸豐皇帝孝欽顯皇后,光緒皇帝孝定景皇后。還有:葉赫部酋長楊吉弩、清佳弩、納林布祿、金臺石,之舅、都察院承政阿什達爾漢、內(nèi)大臣、明珠、經(jīng)學大儒性德、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前鋒統(tǒng)領(lǐng)、一等男爵白爾黑圖,葉赫西城貝勒,三等男爵布爾杭俄,固倫額駙,八大臣之一的都統(tǒng)顧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爵鄂莫克圖,理藩院理事官圖魯什,副都統(tǒng)艾松古,副都統(tǒng)安達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內(nèi)大臣、一等伯爵冷僧機,都統(tǒng)、議政大臣額赫納,一等男爵、一等云騎尉路什巴圖魯,二等子爵喀山,十六大臣之一的三等子爵霸奇蘭,順治朝兵部、禮部尚書果斯海,慈禧太后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統(tǒng)桂祥,咸豐朝吏部尚書、大學士恩承,尚書、軍機大臣那桐,尚書、議政大臣哈雅爾圖,咸豐同治朝大學士瑞麟,道光朝兵部尚書那清安等等,皆為葉赫納喇氏族人。
②烏喇納喇氏:烏喇納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烏喇部遺族,與哈達納喇同祖,即納齊布祿之裔、烏喇部長之后。世居今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松花江流域、拉發(fā)河流域、以及吉林市至雙陽縣境,其時轄境還包括烏喇烏喇(今吉林永吉)、宜罕和林(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金州(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孫扎泰(今吉林市南部)、鄂漠(今吉林市東北部)、優(yōu)哈爾(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等城寨。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613年),清太祖親征,烏喇部被徹底兼并。其后多冠漢姓趙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大妃,金太宗繼妃,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乾隆大帝皇后。還有:烏喇部酋長滿泰、布占泰,孝敬憲皇后之父內(nèi)大臣費揚古,理藩院承政尼堪、武備院大臣禪布,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查郎阿,乾隆大帝皇后之父那爾布,副都統(tǒng)孟庫魯?shù)鹊?,皆為烏喇納喇氏族人。
③哈達納喇氏:哈達納喇氏是明朝末期海西女真龍虎將軍王臺(萬)之后裔,世居輝發(fā)(今吉林輝南)、哈達(今遼寧開原)一帶。當時還擁有哈達城(今遼寧西豐)、綏哈(今吉林市西二十五公里處)、柴河寨、富家兒齊(皆在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城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金太祖繼妃,哈達國汗,明龍虎將軍王臺。還有:哈達部酋長,額駙武爾古岱,都督札爾固齊雅虎,都統(tǒng)、內(nèi)大臣多謨克托,戶部尚書、逼降朝鮮王的開國功臣馬福塔,都統(tǒng)鄔內(nèi),都統(tǒng)刑部尚書盛安,創(chuàng)立老滿文者之一的額爾德尼,都察院參政素巴海,都統(tǒng)、議政大臣瑪奇,都統(tǒng)、戶部、兵部尚書噶達渾,杭州將軍塔拜,騎都尉卓納(后賜姓覺羅氏),道光朝尚書、伊犁將軍玉麟等等,④輝發(fā)納喇氏:輝發(fā)納喇氏本來是黑龍江流域女真尼馬察部的一支,原姓為益克德里氏。后遷徙定居于輝發(fā)河,其始祖昂古里、星古里曾得到當?shù)仂鑲惒考{喇氏噶揚噶圖墨土的幫助,因此宰七牛祭天,改姓為納喇氏,世居今吉林省的柳河、輝發(fā)河及沙河下游地區(qū),當時還擁有輝發(fā)(今吉林輝南)、多璧等城寨。后多冠漢姓為施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輝發(fā)部酋長旺吉努,扎爾固齊三檀,十六大臣之一的副都統(tǒng)議政大臣薩璧翰,議政大臣費揚武,因沽名釣譽被革職的山西巡撫諾岷,熱河都統(tǒng)才子麒慶。
⑤其他納喇氏:高麗那氏是清乾隆大帝賜姓為納喇氏的。還有蒙古族納喇氏,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朝蒙古籍者,世居阿爾巴噶,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東部、吉林省西部一帶)等地區(qū)。納喇氏的各支派之間絕大部分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他們之間可以通婚。其所冠漢字姓氏主要有那氏、納氏、南氏、葉氏、白氏、姚氏、張氏、趙氏、蘇氏、安氏、羅氏、何氏、陳氏、黃氏、施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