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水深17.4米。
外灘(英文:The Bund;上海話拼音:nga thae),位于上海市黃浦區(qū)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qū)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mào)機構(gòu)的集中地。上海辟為商埠以后,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云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于汪偽國民政府,結(jié)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歷史沿革名稱由來。清末,除上海縣城東門黃浦江岸外的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纖道的西邊為農(nóng)田,阡陌溝渠之間散布著星星點點的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