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么?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6,家鄉(xiāng)張家港的,麻煩給回復
問什么?
給你點資料,自己寫吧!張家港人杰地靈,名人有很多。劉半農(1891——1934),名復,字壽彭,1891年生于張家港市南沙鎮(zhèn)(原屬江陰),因為文才出眾,受到魯迅先生的賞識和器重,被邀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在這期間,他積極提倡新文化運動,并努力從事新詩的創(chuàng)作實踐。在宣傳文化革命、反對封建復古主義的斗爭中,他沖鋒陷陣,寫了不少文章,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我之文學改良觀》、《復王敬軒書》等;在新詩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上,他也有出色的貢獻,寫了文藝論著《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創(chuàng)作了新詩《相隔一層紙》、《學徒苦》、《鐵匠》、《敲冰》等。當時的劉半農,誠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是《新青年》里的一個戰(zhàn)士,他活潑,勇敢,很打了幾次大仗”(《憶劉半農君》)。 劉半農的主要著作,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雜文集《半農雜文》;翻譯作品《法國短篇小說》、《茶花女》;學術著作《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1958年,為紀念劉半農,人民文學出版社曾出版了《劉半農詩選》。張家港歷史名人---張光斗 1912年5月生,張家港市鹿苑鎮(zhèn)人。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水利水電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由清華大學公費留美。1936年獲加州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37年獲哈佛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并攻讀博士。1937-1943年歷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龍溪河水電工程處設計課長和襄渡河水電工程處主任。1943-1945年在美國坦河流域局和墾務局任工程師。1945-1949年任資源委員會全國水電工程總處設計組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1949年起歷任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曾兼任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主任,清華大學、水電部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水電部水利水電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黃河和長江兩水利委員會技術顧問,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水電工程學會顧問。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團成員、技術科學部副主任。1994年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團成員。1980年當選為墨西哥國家工程院國外院士,是美國加州大學國際哈斯獎獲得者。先后負責修建我國第一批自建水電站,負責設計密云水庫和漁子溪水電站,參加人民勝利渠、荊江分洪、丹江口工程、三門峽工程、葛洲壩工程、二灘水電站、小浪底工程和三峽工程等的設計,幫助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在國內首創(chuàng)水工結構模型試驗,提出腹拱壩新壩型,長期從事拱壩壩肩巖體穩(wěn)定研究和大型工程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著有《水工建筑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論文集。曾先后獲中國院科技成就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他參加的葛洲壩工程設計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劉天華(1895——1932),系劉半農之胞弟,排行第二,字壽椿。1895年生于張家港市南沙鎮(zhèn)馬橋村殷家埭(原屬江陰),自幼便具有豐富的音樂細胞,對音樂特別喜愛。由于父母早亡,家境貧困,他連中學都未能畢業(yè),即于1911年去上海開明劇社從事音樂工作。 豈料天公無眼,不能成人之美,在到北京天橋搜集鑼鼓經時,劉天華不幸染上猩紅熱,猝然離開了人世,終年僅38歲。一顆音壇的巨星過早地隕落了,這是我國音樂事業(yè)的一個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錢人元 錢人元,1917年9月19日生在張家港市乘航鎮(zhèn)的一個中國舊式文人家庭。1931年畢業(yè)于常熟孝友中學初中部,1939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化學系,1943年在美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進修兼學物理學和數學。曾任西南聯大教員,廈門大學教授級講席,浙江大學副教授,中科院物理化學所研究員,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以及IUPAC高分子部第二委員會委員、太平洋高分子聯合會理事,IUPAGWPIV2-1一I東亞會議**?,F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高分子物理開放實驗室名譽學術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9年當選為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90年代致力于高分子凝聚態(tài)的幾個基本物理問題的研究,被國家任命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著有《高聚物的分子量測定》、《有機晶體中的電子過程》等。曾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二、三等獎,國家發(fā)明獎及求是基金會求是獎等。 曹楚南曹楚南,1930年8月生,張家港市合興鎮(zhèn)人。少年時代在常熟鄉(xiāng)下私塾求學,初高中階段在當時常熟梁豐中學就讀。1952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化學系?,F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電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在我國率先采用微區(qū)電子的衍射相分析技術,在國際上首創(chuàng)噴凡氦氣處理技術,提高葉片蠕變疲勞強度,分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進步科技獎。開拓腐蝕疲勞電化學研究新領域,將化學斷裂紋等新概念應用于海洋及石油工程,此項成果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發(fā)表論文60多篇,代表作有《腐蝕電化學原理》等 薛永祺 薛永祺,1937年生于張家港市兆豐鎮(zhèn);1959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物理系。后一直在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從事多光譜和成像光譜技術研究。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特、一、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機載成像光譜儀獲得了國家發(fā)明專利。先后被上海市和中科院授予高科技精英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等榮譽稱號。 童秉綱 童秉綱,1927年9月生。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人。1950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1953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力學專業(yè)研完生畢業(yè)并留校任教,曾任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理論力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大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學系主任、中國空氣動力學會副會長、副理事長、國家教育部工程力學專業(yè)教材委員會委員和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顧問委員。現任中國科技大學研完生院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主持20多項科研任務,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了《氣體動力學》、《渦運動理論》、《非定常流與渦運動》三部著作;培養(yǎng)了大量多層次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10名。曾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 章申 章申,1935年10月24日生于張家港市三興鎮(zhèn)。1956年畢業(yè)于南京農學院土壤農業(yè)化學系,獲學士位。1962年獲莫斯科大學生物學副博士學位?,F任中科院環(huán)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3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5年5月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曾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及多次科技成果獎項。錢昌照 錢昌照(1899—1988)字乙藜,乳名鏞,1899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鎮(zhèn)(原隸常熟)。1922年畢業(yè)于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后在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經濟。1923年參加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團,到英國、美國、日本考察。建國后,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兼計劃局副局長,政協全國委員會財經組副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長。是第一屆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第三屆中央委員,第四屆中央常務委員、社會聯系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對臺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第五屆、六屆、七屆全國政協***。 戴增義 戴增義,高級編輯、編譯家。1928年出生于張家港市后塍鎮(zhèn)。從小就讀有后塍崇真中學(今后塍中學)、梁豐中學。1949年畢業(yè)于江蘇省立教學學院社會教學系。5月參加蘇南公學。不久,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進入大西南。1950年在四川工作。1959年調入新華社,任記者編輯。曾編譯著作多種。并主持《西方七國知識詞典》美國篇的主編。 水利學家郭元裕 郭元裕,教授、博士生導師。1928年生于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畢業(yè)于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水利工程系。后在華東水利學院(今海河大學)任教。1954年于天津大學隨蘇聯專家進修一年,調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任教研究室主任、系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學報主編等職。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高校水利水電類專業(yè)教學委員會委員及農田水利工程專業(yè)組組長、中國百科全書水利卷副主編、南水北調工程評估專審組成員、湖北省系統(tǒng)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水利學會系統(tǒng)工程學組副組長、中國水利學會海涂圍墾開發(fā)委員會委員等職。長期從事農田水利、明渠非恒定流和水資源工程系統(tǒng)分析等教學科研工作。主持了國家、部委和地方科研項目20余項,公開發(fā)表論文40余篇。主編水利方面的大學教材、科技書和論文集十余種,其中有十余項科研項目獲科技成果獎和論文獎。 醫(yī)學家黃育萬 黃育萬(又名黃致中),教授、外科主任醫(yī)師、著名醫(yī)學家。1930年8月生于張家港市樂余鎮(zhèn)。1952年畢業(yè)于國立江蘇醫(yī)學院。分配在上海廣慈醫(yī)院(今瑞金醫(yī)院)外科任醫(yī)師。1994年調上海華東醫(yī)院外科,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主任醫(yī)師。兼任上海醫(yī)科大學外科教授。主要著作有《性功能障礙的防治》,參與主編、合編的有:《惡性腫瘤化學治療學》、《老年人常見外科問題》、《常見老年病的診斷和治療》、《老年生活與健康》、《老年病診斷手冊》等,以及針灸方面的論文八篇 科學家郭玉英 郭玉英,科學家、研究員、攝影家。1938年9月生于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1962年7月畢業(yè)于華東化工學院(今華東理工大學)有機系。1962-1973年間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從事航空非金屬材料研究。1973-1996年間在上海飛機研究所從事飛機材料與標準技術管理和課題研究。曾任標準材料室主任、干線飛機材料主任設計師。曾榮獲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上海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三八紅旗手。曾任中國航空學會非金屬材料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上海航空學會非金屬專業(yè)委員副主任、航空材料標準化及熱工藝專業(yè)委員會會員、國際飛機材料燃燒試驗工作組成員、國際SAMPLE學會上海分會會員?,F為上海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編寫著作有:《MD-82飛機材料分析》、《民用飛機腐蝕控制》、《塑料應用技術》、《航空器材燃燒試驗方法手冊》、《國外民航機艙內材料安全性條件及標準譯從》、《國外復合材料標準匯編》、《中國民用航空條例第25部》、《中國當代婦女兒童事業(yè)成就大典(第1卷)》、《藏書票制作技法及欣賞》、《中國藏書票史話》、《藏書票之友》等。 科學家郭鐘福 1914年4月生于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從小就讀楊舍小學、梁豐中學。1936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學院化學系,留校任教。1940年至四川南川航委會第二飛機廠任檢驗員。1942年至重慶資委會動力油料廠任研究員。1945年9月赴美國柯達公司實習。1947年回國,在上?;S任副廠長、總工程師,初創(chuàng)國內塑料加工工業(yè)。1963年7月調上海市塑料研究所若所長、總工程師,首創(chuàng)國內氟塑科加工。1989年退休,并兼任上海塑料研究所名譽所長。曾任上海市楊浦區(qū)政協委員、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理事、中國塑料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塑料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檔案學會會員、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員,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等。主要著作有:《合成塑料手冊》、《塑料應用技術》、《塑料工業(yè)實用手冊》、《農業(yè)用塑料》,譯著《化學與工業(yè)》等。主持出版所刊《塑料摘報》。 經濟學家梅汝和 梅汝和,經濟學家、教授。1918年3月生于張家港市南沙鎮(zhèn)三甲里。從小就讀南菁中學、上海中學,1942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并留校任講師、副教授。后留學美國賓州大學沃頓財商學院。1949年回國,任上海市政府財務處處長、商業(yè)局財務處處長。1973年任上海外貿職工大學校校長。1976年在上海財經大學任貿經系主任和財經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兼任華僑大學教授。曾發(fā)表大量關于市場營銷的專論,如現代資本主義市場和銷售學術的發(fā)展等數十篇論文,填補了市場學教材的空白。是我國市場學的奠基人。并主審《會計英語》、《市場學詞典》等成為我國大專院校的重要教材與讀物。主要專著有:《營銷管理》(中譯本)、《國際營銷管理學》、《市場調查與預測》等。 語言學家曹劍芬 曹劍芬,研究員、語言學家、研究生導師。女,1938年9月生于張家港市常陰沙農場三工區(qū)。1958年畢業(yè)于沙洲中學后,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工作。1987年赴美國洛杉機加利福尼亞大學進修,并出訪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從事學術交流活動?,F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研究生導師,并擔任中國聲學學會語言聽覺和音樂聲學分科學會委員、中國語音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會員。同時,兼任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IBC)顧問委員會委員,美國名人傳記研究院(ABI)研究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新時代國際文化出版社科技專家顧問等職。主要業(yè)績?yōu)閺氖卢F代語音學和計算機自然語音處理的基礎理論研究。曾參加《現代漢語詞典》的修訂。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239306638專著及合著的有:《言語鏈》、《現代語音基礎知識》、《普通話單音節(jié)語圖冊》、《語音學和音系學詞典》等。發(fā)表論文有:沙洲縣的方言、吳語發(fā)聲型考察、常陰沙話大全濁母的發(fā)音特點等50余篇。 作家錢欣葆 錢欣葆,作家、兒童文學家。先后當過農民、農村醫(yī)生、鎮(zhèn)科協秘書長、報社編輯?,F任張家港市報刊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在省市和全國發(fā)表有寓言、童話、散文、雜文、微型小說、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等1000余篇。有數百篇作品被選入《中外寓言大王》、《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精品》、《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等上百本書籍中,并多次被國外兒童刊物上發(fā)表或選載。主要出版專著有:《架在嘴上的橋》、《鐵拐李治腳》、《武松打狗》、《魔碟》、《狐貍盜寶記》、《小猴改錯》、《紐扣失蹤案》、《童話海洋》、《家庭衛(wèi)生防病手冊》、《夏天衛(wèi)生知識》等,雜志連載中篇童話《克克探長破奇跡案》、《胖豬哈克的故事》等。并發(fā)表論文"植根沃土,貼近生活"等六篇。 物理學家倪漢彬 倪漢彬,教授、物理學家、教育家。1930年生于張家港市三興鎮(zhèn)鼎盛村。1949年在南豐小學任教,1952年9月作為調干生選送江蘇師范學院(今蘇州大學)物理系學習。1956年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兼職有:蘇州大學物理數學法教研室主任、物理教學研究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數學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主編物理教學研究會會刊《物理教師》數十年。曾獲全國普通高校優(yōu)管教學成果***特等獎,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編著:《啟發(fā)式綜合教學理論與實踐》等。 建筑學家倪霖 倪霖,高級建筑師、建筑學家、副總工程師。1933年生于張家港市三興鎮(zhèn)鼎盛村。就讀于靜山初中、崇實中學,52年進湖南大學建筑系(今中山大學)。畢業(yè)后,56-57年赴蘇聯學習,回國后就職于冶金部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冶金部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冶金部南昌有色冶金設計院、冶金部江西冶金學院、江蘇省冶金設計院等單位,任設計室主任、設計院副院長、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退休后還效力于新型建筑材料的開拓、推廣、發(fā)展工作。特別對科學教學制度的改革,曾有重大貢獻。對推薦智力超常學生寧鉑的破格錄取科技大學讀書的建議,得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方毅的重視,為國家培養(yǎng)大批少年科學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科學家倪漢昌 倪漢昌,博士生導師、軍事科學家、研究員。1936年9月生于張家港市三興鎮(zhèn)鼎盛村。1960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電機系。分配至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該名為:七機部、航天部、航天總公司等)工作。一生從事導彈制導雷達和航天電子戰(zhàn)及射頻仿真研究工作。任航天機電集團第三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科技委常委、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任設計師,并兼任南京航天航空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航天電子對抗》雜志編委。在創(chuàng)建我國航天事業(yè)中,二次獲部頒預先研究先進工作者稱號,"航天創(chuàng)業(yè)榮譽證書"和榮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開拓了我國航天導彈電子戰(zhàn)與仿真技術研究領域。主要論文有:《反艦導彈武器系統(tǒng)抗干擾性能考評方法研究》、《對海雷達抗箔條干擾技術途徑探討》、《抗欺騙煩擾技術途徑研究》、《飛航導彈射頻半實物仿真系統(tǒng)研制與試驗分析等數》十篇。出版專著:《抗箔條干擾技術》等。 科學家袁嘉祖 袁嘉祖,科學家、氣象學家、教授。1930年11月生于張家港市大新鎮(zhèn)長新村。1953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氣象系。分配至北京林業(yè)大學任林業(yè)氣象教師。1985年調至林業(yè)資源信息管理學院任教授,從事應用數學教學工作。主要從事森林降水效應研究、黃淮海平原在區(qū)林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并編著出版《氣象教材》等各種論文120余篇,其中數十篇獲國家大獎。目前,正從事中美合作全球氣候變化項目,以及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方案的研究。曾兼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林業(yè)氣象學會委員,全國灰色系統(tǒng)學會理事,模糊教學學會委員。現任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fā)展研會委員。 科學家唐埭芳 唐埭芳,教授、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1937年11月生于張家港是樂余鎮(zhèn)。從小在樂余中學讀書,1955-1960年在交通大學無線電系讀書,1961年赴西安交大無線電系進修由北京航空學院蘇聯專家授課。1962年回上海交通大學任教,從事無線電通訊專業(yè)科研及教學,1978年起,從事光纖通信科研的教學。任教授、高級工程師、指導碩士研究生。主要著作:主編季刊《光纖通訊》20余年,發(fā)表論文計20余篇,出版專著《光纖通訊》。兼任上海市通訊學會光道信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造船學會船用電子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著名攝影家、攝影理論家袁毅平 袁毅平,著名攝影家、攝影理論家。1928年生于張家港市鹿苑鎮(zhèn)。1934在上海搞人像攝影,并參加革命,1949年后任重慶《新華日報》、北京《人民日報》攝影記者。1958年至1966年在中國攝影學會工作兼《大眾攝影》、《中國攝影》雜志任執(zhí)編、副主編。1972年任新華社攝影部辦公室和《中國攝影》雜志主編、中國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攝影理論研究部主任、攝影理論評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像攝影協會副會長?,F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及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顧問、中國老年攝影家協會名譽***等。代表作品《東方紅》于1962年、1989年獲全國第一獎。長期從事中國攝影理論的領導工作,是我國著名的攝影家,主要代表著作《袁毅平攝影作品集》。1985年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授予"杰出攝影活動家"榮譽。 科學家俞世蓉 俞世蓉,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yè)科學家。1929年11月生于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1949年畢業(yè)于梁豐中學。1953年畢業(yè)于南京農學院農學系,并留校任教。1955年10月在北京農業(yè)大學全國遺傳育種進修班隨蘇聯專家進修二年。歷任南京農學院、江蘇農學院、南京農業(yè)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助、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農業(yè)學院教材指導委員會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遺傳學、作物育種學、試驗設計與統(tǒng)計分析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小麥遺傳育種、作物品種適應性和產量穩(wěn)定性、中國小麥生態(tài)分類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曾培育成的小麥"南農大黑芒"、"鐘山6號"、"寧豐"等品種。同時,曾參編、統(tǒng)編教材:《普通遺傳學》、《作物育種學總論》,編著《作物繁殖方式和育種方法》、《農業(yè)大詞典》編委、分科主編等。并發(fā)表論文90余篇。英、俄、日科技譯文80余萬字。 作家、理論家林建公 林建公,副編審、研究員、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家。1934生于張家港市合興鎮(zhèn)。1950年參加革命,于國防大學進修系第七期結業(yè),曾任《國防大學學報》副主編、副編審。國防大學科研部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正師級大?!,F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共黨史學會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老教授協會部隊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哲學教授、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孫子兵法應用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編著及論文有:《鄧小平與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簡論》、《藝術、快感、磁力》、《毛澤東思想辭典》、《鄧小平思想理論辭典》、《雷鋒辭典》、《鄧小平領導藝術》、《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跨世紀的理論指南》、《軍事辯論法新探》、《社會主義若干問題十五講》、《軍事心理百題》、《毛澤東軍事哲學思想初探》、《社會歷史觀大辭典》、《鄧小平的智慧世界》、《偉大的歷程,輝煌的成就》、《輝煌之路、警天柱石》及《世界食品經濟文化通覽》等80余篇(冊)。 科學家顧洪連 顧洪連,高級工程師、科學家。1933年8月生于張家港市錦豐鎮(zhèn)恒豐村。從小就讀于店岸小學、大南中學,1957年8月畢業(yè)于山東大學化學系。分配于機械部南京電瓷研究所、南京電氣集團南京電瓷總廠任高級工程師,從事鋼化玻璃絕緣子的科研、生產和輸電線路運行等工作。曾任玻璃研究室主任、廠長等職。并獲江蘇省科技先進工作者及***科技專家稱號。三次赴蘇聯、法國、意大利進行科技考察。榮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鋼化玻璃絕緣子生產工藝學》,論文有:《懸式鋼化玻璃絕緣子防富性能的探討》、《談輸電線路絕緣子的可靠性》、《淺析懸式鋼化玻璃絕緣在冰區(qū)輸電線路上運行的確可靠性》、《淺析懸式鋼化玻璃絕緣運行質量的規(guī)律性》等論文。 攝影家張龍法 張龍法,攝影家、工藝美術師。1942年7月生于張家港市南沙鎮(zhèn)張家港。1961年畢業(yè)于南菁中學,同年入伍。1969年復員在南沙文化站,76年調入張家港市影劇公司主管電影宣傳,任宣傳科長,副經理等職,兼任江蘇省攝影家協會、"環(huán)球"攝影家協會、現代攝影聯誼會會員等。從事攝影宣傳幾十年來,曾拍攝照片10萬余張,其中有500余副攝影作品被省市以上報刊錄用及展覽。80余副(次)作品在影展、影賽中入選和得獎。其中有二副入選聯合國國際住房年大會(中國)畫冊。反映張家港市市容市貌變化的個人影展,"瞬間25年",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 史學家、作家張一文 張一文,研究員、中國軍事歷史學家、作家。1930年8月生于張家港市晨陽鎮(zhèn)五圩埭。從小就讀于八圩橋小學、崇真中學和江陰縣中。1974年考入上海紡織工業(yè)??茖W校(今中國紡織大學),1949年入清華大學攻讀中國文學系。1950年參軍,長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工作。1971年調軍事科學院,從事軍事歷史研究工作。在政治理論和軍事知識的基礎上研究軍事歷史,取得了較大成績。曾受聘擔任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及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等院校博士生畢業(yè)論文答辯委員;在中央民族學院、國防大學、南京大學、上海師范學院等十余所大學講座。兼任北京太平天國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太平天國研究會常務理事、軍事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華東理工大學 研究所顧問等職。 主要著作有:《孫子兵法新注》、《中國近代戰(zhàn)爭史(一、二、三)》、《兵家史苑(一、二輯)》、《中國近代軍事人物傳》、《太平天國歷史地圖集》、《中國近代軍史研究概覽》、《軍事大辭典》、《李秀成》、《中國兵書集成(第48、49卷)》、《太平天國軍事史》、《中國軍事學科全書》、《中華文明史(10卷本)》、《太平天國大辭典》、《中國軍事史大記》、《中國軍事通史》、《中華名將系列文庫》(20本)、《曾國藩》、《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等20余本達120余萬字。發(fā)表論文47篇。 藥學家張涵慶 張涵慶,研究員、植物學家、藥物家。1932年生于張家港市南沙鎮(zhèn)向陽村。1955年畢業(yè)于南京藥學院(現為中國藥科大學)藥物化學系,分配在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江蘇省植物研究室,曾任助研、副研、研究員、主任、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地區(qū)植物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藥學植物化學組副組長、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職稱評委、《新華本草綱要》編委、《中藥研究文獻摘要》編委、《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雜志常務編委、碩士生導師?,F任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專業(yè)委員、華東地區(qū)植化專業(yè)委員,《中華本草》編委副主任、江蘇省科委高級職稱評審委員等職。 作家、語言學家湯毓強 湯毓強,作家、教授、語言學家。1930年9月出生于張家港市三興鎮(zhèn)。1954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分配于華南師范大學外語系任教。1956年-1958年間在北京外語學院研究生班學習。1959年在華南師范大學外文學院任教,曾任廣東省翻譯協會副會長、廣東省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編著出版有:《罪與罰》、《決斗》、《普希金選集與詩卷》、《虎皮武士》、《外國文學名著選講》、《普希金愛情詩選》、《蘇聯抒情詩》、《蒙托夫抒情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