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長期以來并無自己的文字,直至世宗(1446年)國王才創(chuàng)造了供普通百姓易學的韓文。
即使這樣,韓文也未能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廣泛普及,宮廷和貴族都使用漢字作為書寫工具,韓國幾位前總統(tǒng)也都寫得一手很好的漢字書法。 不過,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統(tǒng)治的1945年,一個由80余人組成的朝鮮教育審議會打著民族獨立的旗號,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全部使用韓文,必要時在括號中加注漢字的決議。前總統(tǒng)樸正熙則于1970年下令全面實行韓文專用,禁止在小學進行漢字教育,僅允許在初、高中教授900字左右的基礎(chǔ)漢字?,F(xiàn)行教育政策規(guī)定,漢字在初中也僅僅是選修科目,所以用心學習漢字的人很少。 漢字從1970年開始在小學、初中、高中教科書中消失。雖然1975年重新出現(xiàn)在初中、高中教科書中,但不是采取混用方式,而是把漢字放在括號里的并用方式?,F(xiàn)在,小學已經(jīng)取消了漢字課,在初中和高中,漢字課也和德語、法語一樣是選修課,因此在高考中只有17%的人選擇這個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