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國別史。
《國語》記載史實的時間,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約公元前976年),下至韓、趙、魏滅智伯,共約500年間的歷史。 《國語》的寫作風(fēng)格以記實為主,注重客觀描寫,它不像《左傳》、《史記》那樣,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場之類的評語,而是通過客觀具體的描述,讓讀者自己去細細品味,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國語》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通過各有風(fēng)格、各有特色的語言來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運,記載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用語言記史,生動、精練,為歷代所稱道?!秶Z》是先秦時期的一部著作。其文字在《韓非子·說疑》中已被利用,但沒有說明出自《國語》而只叫“記曰”?!抖Y記·枟弓下》和賈誼《新書·禮容下》引用過《國語》的大段文字但沒有標(biāo)明書名。司馬遷第一次提出《國語》的書名和作者。其《史記·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分別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也說“表見《春秋》《國語》?!鄙院螅瑒⒂秶Z》的話,而稱之為《春秋外傳))(見《漢書·韋玄成傳)))。東漢班彪進而指出:“定哀之間,魯君子左丘明論集其文,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日《國語》,二十一篇”(見《后漢書·班彪傳》)。而后,其子班固《漢書·藝文志》正式將《國語》著錄為“左丘明撰”。班固又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纂異同為《國語》。”《漢書·律歷志》也提到《春秋外傳》。王充《論衡·書案》說:“《國語》,《左氏》之外傳也?!蹲笫稀穫鹘?jīng),辭語尚略,故復(fù)選錄《國語》之辭以實。然則《左氏))((國語》,世儒之實書也。”劉熙《釋名·釋典藝》則說:“《國語》,記諸國君臣相與言語,謀議之得失也,又曰外傳?!洞呵铩芬贼敒閮?nèi),以諸國為外,外國所傳之書也?!比龂鴧琼f昭作《國語解》,其序說:“左丘明因圣言以撼意,托王義以流藻,其淵源之遠大,沉鼓雅麗,可謂命世之才,博物善作者也。其明識高遠,雅思未盡,故復(fù)采錄前世穆王以來,下訖魯?shù)?,智伯之誅,邦國成敗,嘉言善語,陰陽律呂,天時人事,逆順之?dāng)?shù),以為《國語》,其文不主于經(jīng),故號曰外傳?!绷硪晃弧秶Z》注釋者晉孔晃說:“左丘明集其典雅令辭與《經(jīng)》相發(fā)明者為《春秋傳》,其高論善言別為《國語》”(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二O九引)。同時人傅玄卻有不同看法。他根據(jù)《左傳》記事與《國語》不同從而認為,“《國語》非丘明所作。凡有共說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國語》虛而《左傳》實,其言相反,不可強合也”(《左傳注疏》哀公十三年昊晉爭盟“乃先晉人”句下孔穎達疏引)。隋劉炫根據(jù)與上述同類現(xiàn)象再次論定,“《國語》非左丘明所作,為有此類往往與《左傳》不同故也”(((左傳注疏》哀公二十五年“鄢陵之役雍子為之”句下孔穎達疏引)。唐劉知幾仍堅持二書同出左氏說。其《史通·六家》曰:“左丘明既為《春秋內(nèi)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別說,……列為《春秋外傳國語》,合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內(nèi)傳,或重出而小異?!蓖瑫r人趙匡卻認為,“《左傳))((國語》文體不倫,序事又多乖刺,定非一人所為也。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釋《春秋》,傳成之后,蓋其家弟子及門人,見嘉謀事跡,多不人傳,或有雖入傳而復(fù)不同,故各隨國編之,而成此書,以廣異聞爾”(陸淳《春秋吠趙集傳纂例》卷一《趙氏損益義第五》)。同時人陸淳也有類似看法。柳宗元《非國語》則認為,《越語下》“其事多雜,蓋非出于左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