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恨\"――解讀朝鮮族民謠《阿里郎》的文化內涵從歷史上來看,說朝鮮民族是一個多苦多難的民族并不為過,自民族成立以來,就一直受到外來的力量所壓迫與奴役.古代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遵從東亞藩屬外交體系,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附屬國,以\"事大以誠\"的方式來求得生存;而到了近現(xiàn)代,好不容易擺脫了附屬的命運,卻又被日本所吞并,遭受到更加殘酷的殖民統(tǒng)治;而后又經歷了朝鮮戰(zhàn)爭和骨肉同胞南北分裂的痛苦,至今為此,北朝鮮依然處于弱者現(xiàn)況.也正因為長期的被壓迫被奴役的生存狀態(tài),深深刺痛了許多朝鮮族人的心,所以\"恨\"的文化基本上成為了朝鮮族文化的精髓,這一點在日本是廣為人知的.許多日本人對于朝鮮族的\"恨\"而言,都認為朝鮮族人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在漢語中,\"恨\"也是帶有一種凄苦悲怨的含義.不過,這一些與朝鮮族人的\"恨\"并不同.關于朝鮮族的\"恨\"的本質,韓國學者崔吉城在《恨的人類學》一文中指出:\"恨,決不是怨恨,理解為日語所說的'仇恨'是極大的錯誤.就是說,'恨',是沉淀在自己本身內心里的情感,沒有具體怨恨誰那樣的復仇的對象.恨,是對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的憧憬.\"而金大中在《金大中哲學與對話集》中也指出:\"歷史上朝鮮一直受別人的奴役和壓迫,所以朝鮮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恨'的文化,他們始終抱有希望并等待著,在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他們忍受著巨大困難,千方百計堅持下去,這就是'恨'的本質.\"怨恨,仇恨等基本都是出于一種憎惡的情感,這是必然會導致對所怨恨、仇恨對象的沖擊對抗,而朝鮮族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