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指茅屋。
一、原文: 《清平樂·村居》 宋代: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二、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fā)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里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擴展資料 一、注釋 1、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dāng)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4、翁媼(ǎo):老翁、老婦。
5、鋤豆:鋤掉豆田里的草。
6、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7、亡(wú)賴: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8、臥:趴。 二、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所作。由于辛棄疾始終堅持抗金的政治主張,一直遭受當(dāng)權(quán)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壓。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隱居中更加關(guān)注農(nóng)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