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有兩個主要含義。
第一個是民族名,即滿族的族稱,形成于16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是以滿洲部亦即建州女真人為核心,吸收海西女真以及部分其他部族形成的。隨著東北女真諸部的統(tǒng)一、八旗制度的完善與滿族共同體的正式形成,天聰九年 (1635) 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guān),奪取中央政權(quán),滿洲族成為清代的統(tǒng)治民族。辛亥革命后通稱為滿族?!皾M洲”一詞,或作為部落名,或作為民族名,俱見乾隆敕撰《滿洲源流考》一書。作為常用地理名稱始于清末,帝國主義列強(qiáng)入侵東北,把此名移作地名,妄稱東北三省為 “滿洲”,并以吉林省長春為界,分稱“南滿”、“北滿”。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后,又將此名移作偽政權(quán)名,把所成立的傀儡政權(quán)稱“滿洲帝國”。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上述稱謂一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