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愛因斯坦想像力能帶領我們超越以往范圍的把握和視野。 ——安東尼·羅賓斯【美】 真正忙碌的人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 ——塞涅卡【古羅馬】 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我的心靈:我頭頂?shù)男强?,和我心中的道德準則。--康德 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東西——創(chuàng)造性、想像力。 ———— 馬克斯韋爾·莫爾茲 事例: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英文譯名:Jeme Tien Yow),字眷誠,廣東南海人,祖籍江西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獻身筑路 1887年,唐胥鐵路向天津展修,開平鐵路公司改為天津中國鐵路公司。1888年,詹天佑進入天津中國鐵路公司,攜家生活在工地,從幫工程司做起。開始獻身筑路,主事的外國領導常派他到最困難工段。由于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認真工作,他初入鐵路,就優(yōu)質完成塘津(塘沽至天津)鋪軌工程。在津榆鐵路灤河大橋修筑中,解決了外國工程司未能解決的橋墩基礎施工困難,首次在我國鐵路采用壓氣沉箱法筑墩臺基礎建橋成功,該橋長630余米,為黃河大橋建成前我國鐵路最長鋼橋。其勝利建成,中外注目,中國工程師的創(chuàng)造才能,開始引起外國注意。1894年,他被選入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為加入此學會的第一名中國工程師。1894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關外鐵路停工,他由關外鐵路調往津盧鐵路(天津至北京盧溝橋),率隊測量并從事修路。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我國失利,沿海鐵路加緊修筑,詹天佑被派往錦州鐵路任駐段工程司,并指揮修筑溝幫子至營口支線(約73公里)。1900年營口支線通車后,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關內外鐵路被英、俄占領,關外鐵路停工,詹天佑被派往江西萍醴鐵路。在該路,他反對外國工程師采用窄軌軌距的主張,堅持采用標準軌距。1901年,辛丑和約簽訂后,關內外鐵路由英、俄兩國歸還我國,詹天佑參加自帝俄手中收回該路,并迅速修復通車,工作出色,引起清政府注意。1902年,為慈禧至西陵謁陵,清政府決定修筑新易鐵路(新城縣高碑店至易縣梁各莊43公里),由于英、法兩國爭奪修筑權,相持不下,清政府只好自力修筑,派詹天佑為總工程司。盡管工期緊迫,并在冬季施工,1903年4月即建成通車。該路之迅速建成,為其后自力修筑京張鐵路做了準備。這期間,詹天佑返粵奔父喪后,勘測了潮汕鐵路(潮州至汕頭39公里),歸途中路過上海,被聘為上海中國鐵路公司工程參議,籌劃江蘇滬寧鐵路并調查道清鐵路(道口至清化150公里)。 為國爭光 1905年到1909年,為發(fā)展商業(yè),清政府決定修筑京張鐵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總工程司兼會辦,后升任總辦兼總工程司。該路自北京至張家口,穿越軍都山脈,地形險峻,工程異常艱巨,長約200公里,為通往西北之要道。為爭奪修路權,英、俄兩國相持不下,清政府決定自力修筑,但缺乏信心。外國人紛紛議論,認為中國無力完成此路修筑工程。詹天佑則以為:“我國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他面對著外國人的譏諷,以大無畏氣慨,率領全體筑路人員,知難而進,齊心為國爭光。 修筑之初,工程技術人員缺乏,詹天佑率僅有的兩名工程學員,于1905年5月,自豐臺經南口、八達嶺,勘測至張家口,隨即回測,并選測了自延慶州繞過八達嶺經德勝口、十三陵到昌平的比較線(對永定河谷路線,也曾考慮,以工程艱巨,限于經費及工期無可能采用,故未勘測)。6月回到天津總局,提出勘測及調查報告,并擬定修筑方案。計劃分三大段修筑,第一段(豐臺至南口)先行開工,以早日通車運輸而獲利;第二段(南口至岔道城)及第三段(岔道城至張家口),再詳細勘測。特別是第二段中南口至八達嶺,地形險峻,更須進一步選測比較線。報告中稱,“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獲一日之利益,商旅亦可早享一日之至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覬覦;而路工之難,亦實為向來所未有?!?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是美籍華人建筑師,生于廣州,其父是中國銀行創(chuàng)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務所。1990年退休。 作為最后一個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師。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筑。貝聿銘屬于實踐型建筑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筑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yè)自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后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因為認為自己沒有畫圖的天賦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于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筑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貝氏作品所呈現(xiàn)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yè)。 在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坡璃為主要建材,貝氏采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zhèn)心廣場住宅區(qū),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氏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guī)規(guī)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后來有機會貝氏身為齊氏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39303930威奈公司專屬建筑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氏從這些開發(fā)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筑設計不單考慮建筑物本身,更關切環(huán)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chuàng)造社區(qū)意識與社區(qū)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qū)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氏后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xié)議于1955年將建筑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zhí)業(yè),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氏負責。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著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紐約賽奈醫(y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莊創(chuàng)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身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來始終秉持著現(xiàn)代建筑的傳統(tǒng),貝氏堅信建筑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花招取寵,建筑是千秋大業(yè),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xù)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yōu)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zhí)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綜合貝氏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筑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筑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年里根總統(tǒng)頒予的自由獎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