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語里,姓名有姓和名之分,跟中文一樣。
但是,與漢語不同的是,韓語的姓和名的讀音是獨立開的,不存在拼音的情況(除了極個別同音字)當外國人來韓國留學或者移民時,一般都要把他們的姓名翻譯成韓語,這時候就要遵循韓語中姓與名的讀音規(guī)則。 以中國為例,我們熟知的中日韓三國姓氏文化里,中國的姓氏是隨母系一脈相承的,而日本則不同,姓氏都是父系傳承的;只有韓國既隨母又隨父。所以就有了“張王李趙”這樣的姓氏。但無論怎樣變化,姓總是只有一個字的。那韓國人名字怎么讀呢? 一般來說,韓國人的名字由三部分組成,即姓、名、氏。姓和氏主要是用于辨別家族來源,而且姓氏一般在名字前邊。但是,現(xiàn)在韓國社會越來越商業(yè)化,很多名字除了姓和氏之外還有一個英文名字,這個英文名字通常作為小名的用法。 當一個外國人來韓國留學或者移民的時候,首先他的個人信息表上要填寫他本國的語言名字,比如漢語里的“王小剛”要用韓文表述為“???” 然后還要把他的名字用韓文書寫出來,這個時候就要按著韓文的語法規(guī)則來寫了。 當然,如果這個人沒有自己的英文名也可以不填。比如中國留學生過來留學時,一般學校都會給一個臨時英文名叫做“C.xxx”之類,用來標識學生身份。但如果有了英文名,在填表或者其他正式場合就可以直接寫上英文名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人的姓和名是不可以直接翻譯成另外一個文字的,只能直譯或者意譯。 比如說,中國人劉星宇,可以翻譯成??? yoo seong u(發(fā)音接近于“you xing niu”),因為韓國的姓和劉同音,星宇這兩個字可以翻成英語Star and Universe(發(fā)音近似“xx gonnuh”) 因為韓語中有大量漢字詞,并且音變規(guī)則復雜,所以很難用音譯的方式將中國人的姓名完全表達出來。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看到中國人姓名在韓語中的翻譯都是意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