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是錢鐘書的小說代表作,寫于1944年至1946年間,也是這一時期風格獨樹一幟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可以說,這是一部充滿幽默諷刺、想象力豐富的智慧之作?!皣恰笔怯兄羁毯x的。錢鐘書選《圍城》作小說的題目,源于法國一句古語:“愛情、婚姻之事好比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已婚的人處于被圍之城里,極力要沖出城去,而未婚的則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沖進城?!睈矍椤⒒橐鍪沁@樣,事業(yè)困境也是如此,“被圍困的城堡”象征著人生無常之困境?!皣恰边€有一層隱喻,影射了當時中國社會文化的“圍城性”,即任何外來的東西都在它的圍困中變質走樣。當時那段歷史形成的“圍城”的影響在今天似乎并未消失,而且有增無減,這是值得今天的人們?nèi)ニ伎嫉?。只是當今社會變得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圍城》表現(xiàn)了抗戰(zhàn)環(huán)境中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無助、精神生活的空虛和愛情生活的糜爛。小說主人公方鴻漸,他有過出國游學的經(jīng)歷,但因為不學無術,最后只能買了個并不存在的“克萊登大學”的文憑回國。回國之后,他和趙辛楣、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人相處,有多次的感情糾葛,還有失敗的教學經(jīng)歷。方鴻漸看透了這種惡劣環(huán)境卻不能自拔,言詞鋒利而內(nèi)心懦弱,孫柔嘉柔順外表下深藏心機,蘇文紈矯情、虛榮,李梅亭庸俗貪財——所有的小說人物都是盲目的追夢者,又不可避免地為命運所捉弄?!秶恰氛敲鑼懥四莻€時代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文化夾擊下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病態(tài)。從更深層次來說,也是揭示了人生追求和現(xiàn)實困頓的重大矛盾。人生在世,有所追求的人往往對所追求的事物不甚了解,只惦記著它的好處,而對其可能存在的壞處缺乏思考,待到實現(xiàn)目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如親情、友情、健康等)。放眼現(xiàn)實社會,知識分子面臨的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商業(yè)社會,機遇和挑戰(zhàn)同時并存,我們將何去何從?是下海經(jīng)商、尋求仕途,還是默默耕耘、堅守自己的陣地……外來文化的沖擊比以往更加激烈,我們還能保持和發(fā)揚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嗎?《圍城》中的智慧是像溪流一樣輕松流淌著的。小說中有精妙絕倫的比喻,博采中西的典故,以及令人叫絕的幽默和諷刺。比如方鴻漸體會到留學文憑的重要性時,感慨道:“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蔽膽{的作用只是一塊遮羞布,與知識學問是否淵博并無直接關聯(lián)。聯(lián)系我們的社會現(xiàn)實,“唯文憑是用”的現(xiàn)象還是很嚴重,難怪有那么多人不惜花錢去買“假文憑”!《圍城》內(nèi)外含義深刻,處處流露出作者俏皮、詭異、聰明的大學者本色。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現(xiàn)代知識分子或許都可以從小說作品中窺見自己的影子罷。,《圍城》的中心含義在于揭示一種困境,也就是法國諺語中的“圍城”的哲學涵義。從我的淺層認識看來,圍城有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圍城代表了人的心理的困境。這是畏縮和欲望妥協(xié)的產(chǎn)物。一方面,我們的身體要求實現(xiàn)享受,于是導致欲望的膨脹,人的心理產(chǎn)生了張力;另一方面,我們在面對社會壓力和別人的限制時,又渴望退回平靜狀態(tài),產(chǎn)生畏縮的收縮力,欲望在不能實現(xiàn)中膨脹的達到人所忍受的臨界點——于是,畏縮和欲望妥協(xié)成為人在其中搖擺不定的圍城。第二,《圍城》代表了人的社會關系的困境。沒有沒有人的社會,更沒有沒有社會的人。人總是要和社會發(fā)生種種這樣或者那樣的關系的,人不可能擺脫社會性。所以,在以人為中心以人的影響力為半徑的圓中,人的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交織成為密密麻麻的網(wǎng)絡,這是人達成自我和社會價值統(tǒng)一的途徑,也是無形中的枷鎖和束縛。在這張網(wǎng)下,“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我們沒有辦法擺脫的正是這種看似無可抗拒的影響力,一旦經(jīng)過不合理制度的積累和扭曲、虛偽人性的充實就會將人的自由、生命和理想壓縮在圍城之中,形成一種可怕又可悲的困境——理想與現(xiàn)實的劇烈摩擦與矛盾?!秶恰非楣?jié)的象征意義《圍城》情節(jié)沒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其取勝之處大約在于語言。但是,作者還是精巧的安排了許多含義深刻的情節(jié)。第一,鮑小姐與方鴻漸的“戀情”。鮑小姐的行為開放、放蕩,可以說是情人的極佳人選。方鴻漸與鮑小姐的基于性欲的“戀情”在經(jīng)過勾引、上床之后黯然退場,這種經(jīng)不起時間和現(xiàn)實考驗的婚外情(針對鮑小姐而言)暗示著鴻漸將來的命運。鴻漸在回國之后由躊躇滿志、稍微帶有一點報國理想的青年逐漸步入世故老練的中年,這是他個人的成長,也是個人的蛻變。他的沉淪、理想的破滅和這段“戀情”有什么不同呢?實質是相同的。開頭的插曲暗示著鴻漸失敗的人生經(jīng)歷。第二,方鴻漸的羅曼史。如果從倫理的角度考察,《圍城》是一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鮑小姐算作亂倫)。在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和追求之后,似乎不可理解的是鴻漸居然和孫柔嘉結合了!我也不禁要問:為什么?這恐怕還得從社會的背景說起。當時是日本侵華的發(fā)端期,國難當頭,民族陷入空前危機。在這樣動蕩、混亂的社會誰是成功者?投機倒把發(fā)國難財?shù)娜耸撬^的“社會認可的成功者”。但是,這種人懷著的是鮑小姐的“妓女式”的作風,只要個人得利,一切都可以出賣,包括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戰(zhàn)爭年代,沒有勝利者,只有受害者。所以,方鴻漸也是失敗者的一分子。他的求學是失敗的,他的事業(yè)是失敗的,理所當然地,他的戀愛也不可能成功。方鴻漸在不斷的失敗中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圍城里。他所愛的是唐曉芙,而最后娶了孫柔嘉。這一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讓最不情愿的人“終成眷屬”,讓有情人“此恨綿綿無絕期”;同時也是時代和社會背景下的必然。第三,方鴻漸的“回歸”。方鴻漸屬于“海歸派”。他的回歸有著極其深刻的象征意義。方鴻漸從國外歸來,使他的第一次“回歸”。這不僅地域上是他從生活優(yōu)厚的國外回到為了生存奔波的國內(nèi),更是他從西方價值觀回歸到傳統(tǒng)的一次心理上的回歸。這也是他的理想的第一次破滅。方鴻漸回鄉(xiāng)以及歷經(jīng)千辛萬苦到達湖南任教是他的第二次“回歸”。這是他的理想的再次破滅。他不僅清醒地意識到,這四年以來鄉(xiāng)土文化并沒有發(fā)生任何質的改變,自己反而回歸到了鄉(xiāng)土文化的環(huán)境,心理上也回歸到了國民性的虛偽和猥褻。他開始了“成熟”,也開始了真正的質變。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是他的第三次“回歸”。這標志著方鴻漸完全套上了世俗的枷鎖,陷入了生存和理想的空前矛盾和苦悶之中。這也理所當然地導致了最后的結局。這是隱含的必然,也是可以預知的。無言的結局其實早已說過話了。最后,用錢鐘書先生的話做個結尾吧?!肮P硯猶堪驅使在,姑容涂抹答年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