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的父皇是愛新覺羅·皇太極,即清太宗。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滿族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侍珮O文武雙全。年幼時便能夠幫助努爾哈赤處理內政,后跟隨努爾哈赤多次征戰(zhàn),獻計獻策,并在一線立下赫赫戰(zhàn)功。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為和碩貝勒,在四大貝勒中按年齡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后,繼承汗位,年號天聰。即位之后,勵精圖治,進行內政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兩次征服朝鮮,爭取到了蒙古諸部,解除了進攻明朝的后顧之憂。他重視漢文化,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明朝與自固之策"。重用漢人,命人翻譯漢文書籍,解放擄掠而來的漢人奴隸,獎勵農業(yè)生產。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減輕農民負擔,發(fā)展生產,增強兵力。崇德元年(1636年),漢、滿、蒙三族共呈勸進表,皇太極正式稱帝,建國號“大清”。在對明作戰(zhàn)上,皇太極利用反間計除掉了大敵袁崇煥。崇德七年(1642年),在與明軍的交戰(zhàn)中贏得松錦大戰(zhàn),生俘明將洪承疇,使得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終皇太極一生,沒能率領清軍攻破山海關,但他的成就為日后清軍入關打下了堅實基礎。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時年五十二歲,在位十七年,廟號清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于清昭陵,傳位于愛新覺羅·福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