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0月5日,邵飄萍辭去《申報》的職務,與吳鼎、湯修慧、潘公弼等人創(chuàng)辦了《京報》。
邵飄萍任社長,他提筆寫了“鐵肩辣手”四個大字,懸掛于編輯室內,以此自勉。這一年,他倡議建立了北京大學新聞研究會,被北京大學聘為導師,開創(chuàng)了我國的新聞教育。在五四運動中,邵飄萍在《京報》發(fā)表《勖我學生》、《外交失敗第一幕》、《速釋學生》等多篇時評,揭露北洋政府的賣國罪行,報紙因而被封,他被迫再次流亡海外。1920年,邵飄萍回到北京,《京報》復刊?!岸て摺睉K案后,《京報》大量刊登支持工人、聲援罷工斗爭的文章,“五卅”慘案發(fā)生后,邵飄萍下令《京報》停止刊登日、英廣告,同時免費刊登愛國廣告。1925年10月26日,京報館由珠巢街遷至魏染胡同新址。《京報》以真實的報道和犀利的言論,揭露政治的黑暗,為民眾吶喊請命。他關注社會和國家的命運;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屢次發(fā)表揭露政府腐敗的文章?!毒﹫蟆返倪M步傾向惹怒了當權軍閥,1926年,奉系軍閥控制北京后,被列入黑名單的邵飄萍不得不避入六國飯店。當年的4月24日下午6時許,邵飄萍在返回京報館處理完事務后,準備乘車回六國飯店,當行至魏染胡同南口時,被軍閥政府抓捕,京報旋即被查封。盡管社會各界積極營救,但軍閥政府必欲置先生于死地,26日凌晨,直奉聯軍總執(zhí)法處對邵飄萍草草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審訊后,即以“宣傳赤化”的罪名判他死刑。當日5時許,邵飄萍在天橋刑場遇害,他踐行了新聞救國的理想,不惜以身相殉。《京報》的另一位創(chuàng)辦者吳鼎,也是位20世紀初的中國優(yōu)秀報人。吳鼎,字定九,上海嘉定外崗鎮(zhèn)人。1913年3月由江蘇省行政公署教育司公派赴日本留學,在名古屋工業(yè)專門學校學習土木工程。留學期間,吳鼎在東京結識了邵飄萍,志趣相投的二人遂成密友。1918年3月,吳鼎畢業(yè),回國后任職于北京市政公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中國成了戰(zhàn)勝國,他奉命負責改建原位于西總布胡同的庚子國恥建筑“克林德碑”,完工后將其更名為“公理戰(zhàn)勝”牌坊(1952年改名為“保衛(wèi)和平”牌坊),矗立于中山公園南門內。這之后,他與邵飄萍合作創(chuàng)辦《京報》。1923年,吳鼎辭去市政公所公職,專職于京報社,并出任總經理。1925年,《京報》館在宣武門外魏染胡同建成新館,從實地勘測到畫圖設計均由吳鼎精心策劃實施,鐫刻在樓頂上端的“京報”兩個大字,及《京報》報頭也是出自他的手筆。1925年10月26日,京報館由珠巢街遷至魏染胡同新址。吳鼎除負責《京報》的經營管理外還從事采訪、寫作。曾對馮玉祥進京、孫中山病逝等重大歷史事件作過專題采訪。辦報之余,吳鼎潛心新聞學理論的研究,所著《新聞事業(yè)經營法》一書,由上海聯合書店出版,該書是我國第一部新聞經營管理方面的專著,專業(yè)指導性強,實用價值高,具有開拓性。1926年4月24日,邵飄萍在《京報》館附近被奉系軍閥逮捕,吳鼎逾墻而逃,幸免于難。邵被害后,《京報》被封,兩年后隨奉系軍閥倒臺而得以復刊。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為使《京報》復刊,吳鼎費盡了心力,終因長期過度操勞而積勞成疾,患上肺癆病,于1930年5月病逝,年僅40歲。北京的新聞界同仁為其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南洋中學也送了花圈,對這位杰出新聞人才的英年早逝無不扼腕嘆息,譽為“京報元勛”、“京報元功”。這之后,《京報》就由邵飄萍的夫人湯修慧女士主持。這位中國報業(yè)的女中豪杰,與邵飄萍具有同樣的風骨,1931年9月20日,她不惜以死為價,率先報道了“九一八”事變?!毒﹫蟆纷罱K在抗戰(zhàn)爆發(fā)、北平淪陷前的1937年7月28日出版了最后一期,走完了它19年不凡的風雨歷程,但它在中國新聞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