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軍校期間,蔣百里、蔡鍔、張孝準被稱為“中國三杰”,日后也都成為非凡人物。
三人生年差不多,死的也都較早。蔡鍔1916年死于日本,年僅34;張孝準1925年死于飲酒過量,年僅44;蔣百里死于1938年,享年56,算“三杰”中活得最長的了,但也只能算中壽。蔣百里從小就聰明過人,有著"神童"之稱。1898年,年僅16歲的他考中了清王朝的秀才。1901年,蔣百里在當?shù)毓賳T的資助下,前往日本求學。剛開始,蔣百里并沒有打算報考軍校。他到東京安頓下來后,就前去拜見了剛剛從澳洲返回日本的梁啟超。蔣百里對梁啟超的大名可謂如雷貫耳,對梁氏的道德文章和遠見卓識更是心儀已久,現(xiàn)在能在東京得以親耳聆聽教誨,總算遂了多年來的一大心愿。梁啟超安排他進自己創(chuàng)辦的清華學校讀書,先讓他學好日語,再做進一步的打算。在清華學校,蔣方震結識了梁啟超的得意門生蔡鍔。蔡鍔與蔣方震有許多共同點:同年出生;家境清寒;少時聰慧,都有神童之譽;知識廣博,文名遠揚,都中過秀才,都有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相同的經歷和追求使他們成為可以互相托付生死的莫逆之交。梁啟超是良師,蔡鍔是益友,他們二人是蔣百里在日本結交的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對他后來人生道路的選擇影響極大。蔣方震入清華學校后,與蔡鍔朝夕相處,促膝長談,了解了蔡鍔所經歷的許多事情。蔡鍔原名蔡艮寅,因老師唐才常發(fā)動自立軍起義失敗,許多同學犧牲。蔡深感文弱書生無用,決心投筆從戎,因此,改名蔡鍔。鍔者,刀劍之刃也,執(zhí)劍長嘯,殺敵立功,才不失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本色。這種豪情滿懷的報國熱忱,深深地感染了蔣百里,兩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立下了從軍救國的志向。1903年冬,蔣百里、蔡鍔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成為中國留學生的第三期學員。陸軍士官學校創(chuàng)辦于1868年,專門培養(yǎng)陸軍軍官,1900年開始接納中國留學生。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中國留學生不多,他們當中后來成名的人物有第一期的吳祿貞、張紹曾、鐵良、王廷楨、陳其采、蔣雁行、唐在禮和第二期的哈漢章、良弼、藍天蔚、馮耿光等。蔣百里在士官學校結識了張孝準。張孝準,字潤農,湖南長沙人。他敏而好學,才華出眾,與蔣方震和蔡鍔等同齡人志趣相同,意氣相投,同樣懷著遠大的抱負,三人很快成為好友。這期留學生能文能武,在士官學校的表現(xiàn)十分突出,名氣遠遠超過了第一期和第二期,蔣百里、蔡鍔和張孝準更是被稱為"中國士官三杰",不僅中國留學生人人皆知,就是日本學生也不得不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