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翠湖公園昆明翠湖,宛如市中心一璀璨明珠,讓這座千年城市煜煜生輝。
它位于五華山、圓通山之東,占地面積超過21萬平米。舊時的翠湖,由東、西兩堤分隔為四,故稱四海,統(tǒng)稱草海。因湖中多草,且四周多菜園、稻菽,彝語稱湖泊、水塘為黑(音譯為海),遂習(xí)稱為草海、菜海子。又因湖水青翠,湖堤、島上和湖周圍楊柳依依、竹木蔥綠,四季皆保持翠色,而稱翠湖。古時候,翠湖位置曾是滇池海灣,亦可想象當(dāng)年的滇池有寬闊,竟然一直延伸在五華山下!昆明,滇池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筑造昆明城池時,將湖圈入城內(nèi),稱為“九龍池”,以“九泉所出,匯而成湖”取名。明鎮(zhèn)國公沐英效仿西漢周亞夫“細柳營”之舉,在九龍池西、今省科技館以北建“柳營”以牧馬,湖西有沐府,湖岸廣植柳樹,為沐氏別墅,名西園,又稱水云鄉(xiāng)。清初,平西王吳三桂以翠湖為禁苑,“填海子之半建新府,及其壯麗”(《云南府志》),即平西王府(洪化府,在今翠湖之南),使今天的省科技館、省圖書館一帶水域全部變?yōu)殛懙亍2贿^,彼時的翠湖仍有水道與滇池相通,可經(jīng)洗馬河、通城河過洪化橋,至小西門外,從玉帶河流入盤龍江,再注入滇池。后,吳三桂因康熙皇帝撤三番而心生造反之心。最終,吳三桂病死,吳三桂整個家族被誅滅,康熙帝為解心頭之恨,將建于翠湖畔的平西王府悉數(shù)拆除殆盡,一些梁木、地磚、基石等被運送至西山做重建太華寺的部分建筑材料。至今,在太華寺,還能看到拆除平西王府后的部分石圍欄、石磚等重建的圍院、外墻等。昆明,西山太華寺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時任云南巡撫王繼文于湖中小洲建碧漪亭(又稱湖心亭)。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云貴總督阮元仿西湖之“蘇堤”“白堤”,筑一長堤,貫通南北,民間稱為“阮公堤”?,F(xiàn)翠湖已將這長堤恢復(fù)“阮堤”稱呼。公元1919年,時為唐繼堯當(dāng)政。“云南王”唐繼堯修筑貫通東西的長堤,現(xiàn)稱為“唐堤”,就是現(xiàn)今翠湖八角亭至翠湖東門這一帶的提岸。昆明,翠湖公園阮堤、唐堤,再一次將翠湖一分為四。民國初年,使辟為翠湖公園。這其中,臺灣“哈林”庾澄慶的爺爺庾恩錫對翠湖公園的綠化、植被、園林設(shè)計等諸多功勞。庾恩錫曾在日本留學(xué),專攻園林景觀設(shè)計,他當(dāng)過幾年的昆明市長。庾恩錫當(dāng)市長,并無什么政績。不過,他任期內(nèi)最大的亮點,就是重造翠湖園林景觀。迄今,翠湖園林景觀多數(shù)沿襲庾恩錫時代的景觀園林設(shè)計和植綠等。解放后的翠湖,越來越美,它真正成了市民公園,成為普羅大眾的休閑公園、休憩之所。